“一带一路”倡议在大洋洲的政治安全风险
凌胜利李航
外交学院
《区域与全球发展》年第4期
提要:自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在大洋洲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与响应,在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设施联通和民心相通这五大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中国与大洋洲国家的共同发展。由于大洋洲地区岛国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种族成分复杂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大洋洲地区秩序中的领导地位等因素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在该地区面临着大国博弈、政局动荡等政治安全风险。这需要中国从舆论引导、妥善处理涉华问题、加强大国间沟通、完善安全保障、海洋环境合作等方面考虑,多措并举,以便增强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促进“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倡议在大洋洲地区顺利实施。
关键词:一带一路;政治安全风险;大洋洲
一、问题的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重点实施的一项旨在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的倡议,也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大洋洲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重点区域。自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大洋洲已有11个国家与中国签订“一带一路”合作项目。这既包括位居西方发达国家行列的新西兰,也有斐济、萨摩亚、汤加等发展相对落后的太平洋岛国。
“一带一路”倡议在大洋洲的推进,得益于各国利益的深度融合和彼此间巨大的合作潜力,以及中国与多数大洋洲国家关系的稳定。“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大洋洲国家的发展,也得到大洋洲国家的认可与支持。与中国复交不久的基里巴斯迅速宣布加入“一带一路”倡议,这标志着“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已覆盖了所有与中国建交的太平洋岛国。
然而,“一带一路”倡议在大洋洲也面临诸多风险。例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始终未就“一带一路”项目与中国签署任何官方协定。中国与维多利亚州签署的“一带一路”协议也最终被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否决。作为大洋洲最具影响力的国家,澳大利亚的态度和行为无疑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此外,美、日等大国对大洋洲地区事务的干涉、大洋洲国家内部政治经济状况不稳定和大洋洲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等因素,都对“一带一路”倡议在大洋洲的推进形成了挑战。
面对利弊兼有的复杂形势,“一带一路”在大洋洲如何开展,有必要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在大洋洲推进所面临的政治安全风险,并探究政治安全风险防范所面临的挑战。
二、大洋洲地区的主要政治安全风险
“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旨在积极利用现有的双多边合作机制,促进区域合作蓬勃发展。然而,要在大洋洲地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还面临一系列政治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球性(或地区性)政治安全风险
1.国际社会的负面舆论影响大洋洲国家的认知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并非完全正面,很多大洋洲国家难免受到一些错误国际舆论的影响,进而推出不利于“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政策。首先,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可能会造成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债务陷阱)的说法从未停止。例如,全球发展中心(CGD)曾发布一项题为《从政策角度考察“一带一路”倡议的债务影响》的研究,指出有23个国家容易被债务问题所困扰。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这种说法进一步扩散,认为它会使发展中国家甚至全球经济形势更加恶化。《纽约时报》撰文指出,“随着新冠肺炎病毒在全球的蔓延,越来越多的国家无力偿还中国的贷款,但受制于国内的金融体系和人民需求,中国很难做出贷款延期的选择。”事实上,在年6月,中方已宣布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免除有关非洲国家截至年底到期的对华无息贷款债务。其次,宣称“一带一路”倡议会将有关国家纳入中国的势力范围。华盛顿智库“高级国防研究中心”(C4ADS)认为,“有关‘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促进全球贸易的说法是值得怀疑的,中国的真正目的是扩大其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存在。”《外交学者》杂志撰文指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选项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中国正在构建一个以本国为核心的势力范围。中国通过增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提高经济外交的有效性,从而逼迫沿线国家接受其利益诉求。最后,国际社会中不乏“中国要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论调。特朗普政府在《国防战略报告概要》中声称,“中国正在运用掠夺性经济来强制邻国,按照自身利益重塑印太秩序,未来目标是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霸主”。《亚洲时报》直接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的“战后援助计划(马歇尔计划)”相比较,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领导人的价值观,预示着一种新的国际秩序”。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甘思德(ScottKennedy)也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有助于中国打破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和规则,并建立起以中国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秩序。
在国际社会的负面舆论影响下,大洋洲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质疑,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就澳大利亚而言,它一直对“一带一路”倡议保持谨慎态度,总体上不愿与中国签署全面的“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澳大利亚学术界也提出反对意见。例如,大卫·布鲁斯特(DavidBrewster)认为,“这一倡议体现了中国重塑世界的野心,它将改变欧亚大陆和印度洋地区的战略部署和经济特征。”新西兰虽然参与了“一带一路”倡议,但对中国影响力的上升也存在顾虑。新西兰学者布雷迪(Anne-MarieBrady)在年底向政府提交的建议中称,“新西兰应与其他国家一道就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可能对全球政治、经济独立、战略资产控制等产生的影响展开讨论”。在南太平洋岛国,政府和公众的质疑延缓了“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进程。例如,巴布亚新几内亚副总理查尔斯·阿贝尔(CharlesAbel)曾表示:“尽管中国的援助和投资为本国提供了机会,但与中国的互动并不一定有利于社会治理,特别是在我国某些制度框架很薄弱的情况下。”中国公司在波格拉地区的金矿项目也引起当地政府和公众的反对,导致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拒绝了中国关于将特别采矿权延期20年的申请。2.涉华问题容易恶化中国与大洋洲国家的关系在美国的干涉下,一些与中国相关的议题国际化,也成为影响中国与大洋洲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因素,如南海问题和香港问题。一是南海问题。澳大利亚以往在南海的态度上是对美国的呼应与追随,但近期已呈现出从“被动”转“主动”的趋势,动辄就某一与己无关的具体问题向中国发难,甚至联合其他国家开展外交舆论攻势。年7月23日,澳大利亚向联合国提交声明,不承认中国对南海宣称的主权。新西兰对中国的南海政策也不乏指责。年7月,新西兰政府发布的“战略防务政策声明”中提到,中国在南海用填海得来的土地驻军,不断增加在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并强调通过“五眼联盟”以及北约等国际组织增加与其他国家的防务合作。年10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同参与了在南海地区进行的“五国团结—”联合军演,以彰显其“捍卫该海域航行自由”的决心。此外,绝大部分太平洋岛国在南海问题上都持有中立的立场,仅有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等少数国家支持中国的主张。然而,为了遏制中国在南海“势力的扩张”,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势必会加大对太平洋岛国的拉拢力度。
二是中国香港问题。澳大利亚政府一直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