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抽象时尚的直观外化:前位,高档,目中无人
《穿普拉达的女王》这一电影,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有真实事件、人物原型。这也让电影在以偏喜剧化方式展现时,仍有引人入胜的能力。大量中景的运用,加上镜头的推拉轻摇,在电影的开头,就直接清晰勾勒了时尚这一广为大众所知,却很少人了解其中模式和机制的产业。著名时尚杂志《RUNWAY》的高档写字楼,配合着里面各色着装新潮,妆容精致的人群熙来攘往,在楼外一撇,都能嗅到世界五百强的味道。公司内部的时尚核心——服饰,就更不必说了。在外行人看来,它们都花花绿绿,造型奇特夸张,甚至连型号都是最小的,除了模特,没几个“正常人”能穿进去。哪怕是几乎同样的腰带,款式上只有一点点区别,在他们眼里,也都不能叫不同,而是天壤之别。电影用幽默的方式推进剧情,却也让人有着压抑的无奈:当奈杰尔举着一双黑色高跟鞋站在安迪面前时,她表示“老板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但被自己的老板用轻蔑的眼神从头看到脚时,一离开老板的视线,她立刻把自己穿着的厚重学生皮鞋给脱了。在时尚领域,高跟鞋,几乎是女性的标配,在这一行,不想被异样的眼光看待,就必须让自己融入。我们平时追的潮流时尚,都是亲民的,但那些制造风暴的人,都是目中无人的。电影通过《RUNWAY》时尚杂志运营的探索,满足了大众对时尚产业的窥探欲,把人们口中抽象的“时尚”,直接和腥风血雨的职场生态对接,强烈的视觉冲击,加上对不同角色的刻画,让“时尚”这一名词,有了切切实实的存在。也正是这些繁华、高端的浮光掠影,让人容易沉浸在自己片面的优秀中,逐渐迷失。02自傲公主的蜕变成长:从带刺的玫瑰,到温柔的雏菊
电影的女主角安迪,其实并不是个很爱家的女孩。相比很多人,她有很强的事业心。她骨子里有一份自傲,她真正爱的,也一直是优秀的自己。正是出于这份爱,她才能在入职第一天,被各种“眼神杀”后,还能坚定地说“我不能输”;为了融入之前完全陌生的领域,她可以从零开始,一点一点打磨自己;为了自己的工作,她可以让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等一等”。她陷入的迷茫,其实是对自我优秀的沉溺。在自己的导师奈杰尔被马琳达出卖前,她从未注意自己身边的人,会因为她的优秀,付出怎样的代价。面对被自己淘汰的艾米丽,她除了抱歉,只能说自己被威胁到“没有选择”;面对专程来看自己的父亲,她为了接电话一路打断谈话;面对无意间嘲讽自己成为“时尚追随者”的男友,她被分了手……看着在职场上呼风唤雨,却在家庭里无比脆弱的上司,她慢慢意识到: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这样的优秀,满是勾心斗角,浑身带刺。而她真正想要的,是真正发挥自己所长,安静做一个记者,为报社写好文章。最后将电话抛向水池的那一刻,也不过是在跟黑暗的争斗告别。她从来都以自爱为先,想变得优秀,只不过刚开始,走错了方向。《行为改变思想:表现原理》一书中谈到,我们常说的“我自己”,其实是由多个不同侧面组成的。所谓的“我”,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一眼就能看穿。不同的人眼中,对我们也会有不同的印象,在不同的时间、场合,我们的外在表现也会有差异。而这些有着差别的“我”,构成了我们真正的“自己”。我们有时候会特别喜欢自己,有时候却既反感又嫌弃。这份对自我的极端化态度,其实是一种自爱的片面性。我们都会很爱那个表现优秀的自己:有一天突然早起,提前做完了一件事;答对了全班少有人会的题,得到老师表扬;无意间做了一件小事,在之后竟然有大用,被上司夸赞。我们本身就具备这些因素,当它们突出表现时,我们便会格外喜欢自己,欣赏自己的优秀。但这一份“自怜”,很容易让自己“只看着自己的优秀”,不敢挑战,害怕失败,甚至因此忽略了自己真正要走的路。03终身成长的三大思维:不看终点,打造长板,少用空杯
①终点式思维:成长,从来不可能一劳永逸安迪得到工作之后,满脑子都想着:只要待一年就行。没必要为了一个跳板工作改变自己的穿搭习惯,甚至对这份工作保有什么态度。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苛刻的上司,鄙夷的同事,都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上司想在雷暴天气坐飞机飞到女儿们身边,身为助理的她,没能办到。面对批评,她万般委屈,泪如雨下。她去找朋友控诉,朋友淡淡回复:“你这不是在努力工作,你是在抱怨”。终点式思维最有名的句式,就是“等你……样时就好了”。等你考上大学就好了,等你毕业就好了,等你结婚就好了,等你……我们都以为自己达到某个阶段的时候,已经有了不少能力和资源,可以放松下来慢慢享受。但随着挫折打击来临,那些从前的积累和努力,随着自己的放松,都慢慢葬送。就如龟兔赛跑中停下的兔子一样,我们都以为这是能小憩的时候,但没能意识到自己被别人超越,就在这短短一段时间。我们都抱怨自己为什么不能像别人一样逆袭,但从未想过,自己是不是已经把现有的成就当做终点,催眠着自己不必再努力。②补短板思维:木桶理论,并不是让你不停地补短板记得学生时期,老师很爱用“木桶理论”,让我们把各科平衡好,不要有明显的拖后腿科目,这样总分才能上的去。但这套理论在生活中,并不完全适用。如果我们一直致力于找自己的短板补,让自己看着什么都会,什么都懂一点,而不认真去钻研所长,深耕自己的领域,让自己的“木板”变长,最后便很容易满足于自己“看似多元”的优秀,实际上整体能力没有很大的进步。短板,是综合能力的关卡,而长板,是打造自我竞争力的核心。那些看似“万金油”的人,其实很容易被替代。③空杯式思维:空杯心态可以有,但需要给自己过滤当代人的知识焦虑,屡见不鲜。每天早起,先打开软件,听书,听成长课;午休,赶着看大佬直播分享,疯狂记笔记;甚至晚上还要熬几个小时,为了看完锻炼情商智商的工具书。知识的碎片化,让我们能不断吸收知识,增强了获得感,让我们能时刻保持零基础的心态,从头开始,慢慢啃。但这类“小白心态”,很容易用错地方。那些演讲里所有的高级表达都能让你耳目一新,但总结起来,其实没有太多内容;那些让你觉得很有意思的文章,多多少少让你的思想慢慢走偏;那些“大佬”“专业人士”给你的投喂,省略了太多细节,大多爱侃结果。我们是在积累,在吸收,但全是碎片和条框,没有体系,没有自己的转化和思考,甚至还混着不少“思维垃圾”。我们是要保持空杯,不断给自己知识增量,但更要擦亮眼睛,总结提炼,学会选择。04结语
《穿普拉达的女王》这一经典电影,出现在很多“职场一生必看”的榜单中,但它传递出的道理,远不止职场适用。这部电影让人感触最深的,其实并不全是女主最后的“不忘初心”,而是她始终追求优秀的自己,不过是在这条路上拐了一个小弯。由于自爱的片面性,我们往往都喜欢那个表现优秀的自己。但过度沉溺于自己的优秀,很容易让自己只顾影自怜,而慢慢不再提及自己曾经追求的是什么,陷入一种“假优秀”“假努力”中,越优秀,越努力,却越无力。如果我们都能学会摒弃终点式思维,不完全致力于补齐短板,而是专注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并让自己在信息洪流中学会思考和选择,我们的成长,也许会开始加速起来。希望这部色彩饱满,元素冲突强烈的电影,能带给你沉浸其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