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肝结核原因
结核传染性
肝结核表现
肝结核治疗
肝结核药物
肝结核医院

临床执考每日一练10糖酵解糖的有

中域双十一超级抢课攻略等你来!(点击进入)

欢迎大家来到中域医考的“医考每日一练”,我们会根据以下目录陆续更新各考点题眼解题同步练习,让我们一起加油!

大家可以拿张纸把答案写到纸上,文末有答案及解析以供核对。

目录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第一篇生物化学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章酶

第四章糖代谢

第五章脂类代谢

第六章生物氧化

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第八章核苷酸代谢

第九章基因信息的传递

第十章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第十一章细胞信号转导

第十二章血液与肝的生物化学

第十三章维生素

第二篇生理学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血液

第三章血液循环

第四章呼吸

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第六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七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九章内分泌

第十章生殖

第三篇医学微生物学

第一章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细菌形态结构与细菌生理

第二章消毒灭菌、噬菌体与细菌的遗传变异

第三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四章球菌、肠道杆菌、弧菌与螺杆菌属

第五章厌氧菌、分枝杆菌与嗜血杆菌属

第六章动物源性细菌、其他细菌、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第七章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与螺旋体

第八章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九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呼吸道病毒

第十章肠道病毒与肝炎病毒

第十一章虫媒病毒、出血热病毒与疱疹病毒

第十二章逆转录病毒、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与朊粒

第十三章真菌

第四篇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与抗原

第二章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与补体系统

第四章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与黏附分子

第五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与免疫应答

第六章黏膜免疫系统与免疫耐受

第七章抗感染免疫与超敏反应

第八章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免疫缺陷病

第九章肿瘤免疫与移植免疫

第十章免疫学检测技术与免疫学防治

第五篇病理学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炎症

第四章肿瘤

第五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六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第九章免疫性疾病(艾滋病)

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

第十一章生殖系统与乳腺疾病

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十三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十四章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第十五章性传播疾病

第六篇药理学

第一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二章胆碱受体激动药、抗胆碱酯酶药与胆碱酯酶复活药

第三章M胆碱受体阻断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与阻断药

第四章局部麻醉药与镇静催眠药

第五章抗癫痫药与抗惊厥药

第六章抗帕金森病药与抗精神失常药

第七章镇痛药与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八章钙通道阻滞药与抗心律失常药

第九章利尿药与抗高血压药

第十章治疗心衰的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药与抗心绞痛药

第十一章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与组胺受体阻断药

第十二章作用于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药物

第十三章糖皮质激素类药、抗甲状腺药与降糖药

第十四章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与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第十五章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抗生素与氯霉素

第十六章人工合成的抗菌药、抗病毒与抗真菌药

第十七章抗结核药、抗疟药与抗恶性肿瘤药

第七篇医学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与医学心理学基础

第二章心理卫生与心身疾病

第三章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

第四章医患关系与患者的心理问题

第八篇医学伦理学

第一章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与规范

第二章医疗人际关系伦理与临床诊疗伦理

第三章临终关怀与公共卫生伦理

第四章医学科研、医学新技术研究伦理与医学道德

第九篇医学统计学

第一章概论与数值变量数据

第二章分类变量资料

第三章直线相关和回归、统计图表

第四章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与生存分析

第十篇预防医学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第三章临床预防服务

第四章社区公共卫生

第五章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

第十一篇卫生法规

第一章执业医师法与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第二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母婴保健法

第三章传染病防治法与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四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与药品管理法

第五章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与处方管理办法

第六章献血法与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第七章侵权责任法与人体器官移植条例

第八章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第九章精神卫生法与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第十二篇传染病学与皮肤性病学

第一章传染病学总论

第二章病毒性肝炎与肾综合征出血热

第三章流行性乙型脑炎与艾滋病

第四章伤寒与霍乱

第五章细菌性痢疾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六章钩端螺旋体病与疟疾

第七章日本血吸虫病与囊尾蚴病

第八章性传播疾病

第十三篇神经病学

第一章神经病学概论

第二章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

第三章脑血管疾病

第四章帕金森病与癫痫

第五章急性脊髓炎与脊髓压迫症

第六章周围神经疾病

第七章重症肌无力与周期性瘫痪

第十四篇精神病学

第一章概述与症状学

第二章器质性精神障碍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第三章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

第四章神经症性障碍与分离(转换)性障碍

第五章应激相关障碍与心理生理障碍

第二部分专业知识

第一篇内科学

第一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支气管哮喘

(本章执业+助理均需掌握)

第二章支气管扩张症

(本章执业+助理均需掌握)

第三章肺部感染性疾病(肺炎与肺脓肿)

第四章肺结核

第五章肺血栓栓塞症

第六章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

第七章胸腔积液

第八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九章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

第十章心力衰竭

第十一章心律失常

第十二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十三章高血压

第十四章心肌疾病

第十五章心脏瓣膜病

第十六章心包疾病(急性心包炎与心脏压塞)

第十七章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十八章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第十九章胃食管反流病与胃炎

第二十章消化性溃疡

第二十一章肠结核与结核性腹膜炎

第二十二章炎症性肠病与功能性胃肠病

第二十三章脂肪性肝病与肝硬化

第二十四章原发性肝癌与肝性脑病

第二十五章消化道大出血

第二十六章尿液检查与肾小球疾病

第二十七章尿路感染

第二十八章肾功能不全

第二十九章贫血

第三十章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第三十一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白血病

第三十二章淋巴瘤与多发性骨髓瘤

第三十三章出血性疾病

第三十四章输血

第三十五章内分泌疾病总论与下丘脑·垂体疾病

第三十六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第三十七章库欣综合征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第三十八章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与嗜铬细胞瘤

第三十九章糖尿病与低血糖症

第四十章风湿性疾病

第四十一章中毒与中暑

第二篇外科学

第一章外科病人的体液和酸碱平衡失调

第二章休克

第三章围术期处理

第四章外科病人的代谢与营养治疗

第五章外科感染

第六章创伤与烧伤

第七章颅内压增高与脑疝

第八章颅脑损伤与颅内肿瘤

第九章甲状腺与甲状旁腺疾病

第十章乳房疾病

第十一章胸部损伤与脓胸

第十二章肺癌、食管癌与纵隔肿瘤

第十三章腹外疝

第十四章腹部损伤

第十五章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第十六章消化性溃疡与胃癌

第十七章肠梗阻与阑尾炎

第十八章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第十九章肝脓肿与门静脉高压症

第二十章胆道疾病

第二十一章胰腺疾病

第二十二章周围血管疾病

第二十三章隐睾症与泌尿系统损伤

第二十四章前列腺炎、附睾炎与肾结核

第二十五章泌尿系统梗阻

第二十六章尿石症

第二十七章泌尿系统肿瘤

第二十八章精索静脉曲张与鞘膜积液

第二十九章骨折概论

第三十章上肢骨折

第三十一章下肢骨折

第三十二章脊柱骨折与骨盆骨折

第三十三章关节脱位与损伤

第三十四章手外伤与断肢(指)再植

第三十五章周围神经损伤

第三十六章运动系统慢性疾病

第三十七章骨与关节感染

第三十八章骨肿瘤

第三篇妇产科学

第一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第二章妊娠生理与妊娠诊断

第三章异常妊娠

第四章妊娠特有疾病与妊娠合并症

第五章胎儿异常与多胎妊娠

第六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与胎膜早破

第七章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

第八章遗传咨询、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

第九章正常分娩

第十章异常分娩

第十一章分娩期并发症

第十二章正常产褥与产褥期并发症

第十三章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第十四章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脱垂

第十五章子宫颈癌、子宫肌瘤与子宫内膜癌

第十六章卵巢肿瘤

第十七章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第十八章生殖内分泌疾病

第十九章不孕症与辅助生殖技术

第二十章计划生育与妇女保健

第四篇儿科学

第一章绪论、生长发育与儿童保健原则

第二章营养与营养障碍疾病

第三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第四章遗传性疾病

第五章免疫性疾病

第六章感染性疾病

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九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

第十一章血液系统疾病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五篇实践综合

第四章糖代谢

一、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与磷酸戊糖途径(执业+助理均需掌握)

(88~89题共用备选答案)

A.糖有氧氧化

B.糖酵解

C.2,3-二磷酸甘油酸旁路

D.糖异生

E.磷酸戊糖途径

88.供应成熟红细胞能量的主要代谢途径是。

89.成熟红细胞中,能产生调节血红蛋白运氧功能物质的代谢途径是。

90.属于三羧酸循环的酶是

A.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B.苹果酸脱氢酶

C.丙酮酸脱氢酶

D.NADH脱氢酶

E.葡萄糖-6-磷酸酶

91.参与三羧酸循环的酶正确叙述的是

A.主要位于线粒体外膜

B.Ca2+可抑制其活性

C.当NADH/NAD+比值增高时活性较高

D.氧化磷酸化的速率可调节其活性

E.在血糖较低时,活性较低

92.1mol丙酮酸在线粒体内彻底氧化生成ATP的mol数是

A.12B.15C.18

D.21E.24

93.糖酵解的关键酶是

A.丙酮酸羧化酶B.己糖激酶

C.果糖二磷酸酶D.葡萄糖-6-磷酸酶

E.磷酸化酶

94.糖酵解的关键酶是

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B.丙酮酸脱氢酶

C.磷酸果糖激酶-1D.磷酸甘油酸激酶

E.乳酸脱氢酶

95.在酵解过程中催化产生NADH和消耗无机磷酸的酶是

A.乳酸脱氢酶B.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C.醛缩酶D.丙酮酸激酶

E.烯醇化酶

96.6-磷酸果糖激酶-1的变构激活剂是

A.1,6-双磷酸果糖B.ATP

C.2,6-双磷酸果糖D.CTPE.柠檬酸

97.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物质是

A.丙酰CoAB.乙酰CoA

C.羟甲戊二酰CoAD.乙酰乙酰CoA

E.琥珀酰CoA

98.不参与三羧酸循环的化合物是

A.柠檬酸B.草酰乙酸

C.丙二酸D.α-酮戊二酸

E.琥珀酸

99.关于三羧酸循环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循环一周生成4对NADH

B.循环一周可生成2分子ATP

C.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转变为草酰乙酸

D.循环过程中消耗氧分子

E.循环一周生成2分子CO2

.正常细胞糖酵解途径中,利于丙酮酸生成乳酸的条件是

A.缺氧状态B.酮体产生过多

C.缺少辅酶D.糖原分解过快

E.酶活性降低

.下列关于己糖激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己糖激酶又称葡萄糖激酶

B.它催化的反应基本上是可逆的

C.使葡萄糖活化以便参加反应

D.催化反应生成6-磷酸果糖

E.是酵解途径的唯一的关键酶

.下列属于糖酵解途径关键酶的是

A.6-磷酸葡萄糖酶B.丙酮酸激酶

C.柠檬酸合酶D.苹果酸脱氢酶

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1mol以下物质产生ATP最多的是

A.葡萄糖B.糖原

C.丙酮酸D.1,3-二磷酸甘油酸

E.1,6-二磷酸果糖

.1mol下列物质在有氧时彻底氧化,净生成ATP数量最多的是

A.葡萄糖

B.1,6-二磷酸果糖

C.1,3-二磷酸甘油酸

D.乳酸

E.丙酮酸

.体内产生NADH的主要代谢途径是

A.糖酵解B.三羧酸循环

C.糖原分解D.磷酸戊酸途径

E.糖异生

.进行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反应是

A.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

B.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

C.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

D.琥珀酰CoA→琥珀酸

E.丙酮酸→乙酰CoA

.在三羧酸循环中,经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的高能化合物是

A.ATPB.GIPC.UTP

D.CIPE.TTP

.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是

A.合成胆汁酸B.提供能量

C.提供NADPHD.参与酮体合成

E.参与蛋白质代谢

.体内生成核糖的主要途径是

A.糖酵解B.三羧酸循环

C.糖原分解D.磷酸戊酸途径

E.糖异生

.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生理意义在于

A.提供能量

B.将NADP+还原成NADPH

C.生成磷酸丙糖

D.糖代谢的枢纽

E.为氨基酸合成提供原料

.食用新鲜蚕豆发生溶血性黄疸患者缺陷的酶是

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B.异柠檬酸脱氨酶

C.琥珀酸脱氢酶

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E.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

88.B89.C

①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含进行三羧酸循环的各种酶,因此只能以糖酵解的方式获得能量(B)。②红细胞内存在2,3-二磷酸甘油酸(2,3-BPG)旁路,即在1,3-BPG处形成分支,生成中间产物2,3-BPG,再转变为3-磷酸甘油而返回糖酵解途径。红细胞内2,3-BPC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调节血红蛋白的运氧能力(C)。③糖有氧氧化是体内葡萄糖供能的主要方式。糖异生主要参与体内血糖稳态的维持。磷酸戊糖途径主要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体内多种代谢反应。

90.B

①苹果酸在苹果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脱氢生成草酰乙酸,此为三羧酸循环的最后一步反应。②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为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丙酮酸脱氢酶为糖有氧氧化的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酶为糖异生的关键酶。NADH脱氢酶又称复合体Ⅰ,主要参与NADH氧化呼吸链的组成。

91.D

①催化三羧酸循环所需的酶全部位于线粒体内,包括线粒体外膜、内膜和基质上(A错)。②当线粒体内Ca2+浓度升高时,Ca2+可直接与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结合,降低其对底物的Km而使酶激活(B错)。③当NADH/NAD+比值增高时,可抑制柠檬酸合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的活性。④氧化磷酸化的速率可调节关键酶的活性(D对)。三羧酸循环中脱下的氢进入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若此反应不能顺利进行,则NADH+H+和FADH2仍处于还原状态,三羧酸循环的脱氢反应不能进行。⑤当血糖浓度较低时,为了保证机体所需的能量,必须利用少量葡萄糖产生更多的能量,三羧酸循环酶的活性增强(E错)。

92.B

丙酮酸被彻底氧化生成CO2和水,共产生15ATP(如按新版生化则共产生12.5ATP);①丙酮酸→乙酰CoA(+3ATP);②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3ATP);③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3ATP);④琥珀酰CoA→琥珀酸(+1GTP);⑤琥珀酸→延胡索酸(+2ATP);⑥苹果酸→草酰乙酸(+3ATP)。

93.B

94.C

①糖酵解的关键酶有3个,即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②葡萄糖石-磷酸酶、果糖二磷酸酶、丙酮酸羧化酶为糖异生的关键酶,丙酮酸脱氢酶、柠檬酸合酶为糖有氧氧化的关键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为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

95.B

在糖酵解过程中催化产生NADH和消耗无机磷酸的酶是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96.C

6-磷酸果糖激酶-1是糖酵解的关键酶之一,其变构抑制剂为柠檬酸、ATP;其变构激活剂为2,6-二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ADP。由于2,6-二磷酸果糖是6-磷酸果糖激酶-1最强的变构激活剂,1,6-二磷酸果糖的激活作用远弱于2,6-二磷酸果糖,因此最佳答案为C而不是A。注意:1,6-二磷酸果糖是6-磷酸果糖激酶-1的反应产物,这种反应产物的正反馈作用少见。

97.B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是糖有氧氧化的第二阶段(B)。

98.C

三羧酸循环是指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乌头酸→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草酰乙酸。可见,丙二酸不参与此循环。

99.E

①三羧酸循环一周,有4次脱氢,其中3次脱氢由NAD+接受生成3对NADH+H+,产生7.5ATP;1次脱氢由FAD接受,生成1对FADH2,产生1.5ATP。因此循环一周共产生9ATP。②三羧酸循环一周的净结果是氧化了1分子的乙酰CoA,草酰乙酸在反应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本身并无量的变化。③该循环过程有4次脱氢和2次脱羧过程,并生成2分子CO2。通过脱羧作用生成CO2,是机体产生CO2的普遍规律,是不需要消耗氧的过程。

.A

在缺氧状态下,葡萄糖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糖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有一段共同途径,即葡萄糖→丙酮酸。①在供氧充足时进行有氧氧化,胞浆中3-磷酸甘油醛在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作用下,产生的NADH+H+进入线粒体氧化供能。②在供氧不足时进行无氧酵解,3-磷酸甘油醛脱氢产生的NADH+H+,提供给乳酸脱氢酶,使丙酮酸在胞液中还原成乳酸。故答案为A。酮体产生过多的条件是糖供给不足,故不答B。缺少辅酶则有些反应不易进行。糖原分解过快,将导致血糖升高。E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强调什么酶的活性降低,故不答E。

.C

己糖激酶的同工酶有4型(Ⅰ~Ⅳ),只有肝细胞中存在的Ⅳ型才称为葡萄糖激酶。己糖激酶是催化糖酵解的3个关键酶之一,故催化的反应是不可逆的。葡萄糖在己糖激酶的催化下,生成6-磷酸葡萄糖,使葡萄糖活化后,即可参与糖酵解反应(C对)。

.B

.E.B

①葡萄糖氧化的大致过程为: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2×1,3-二磷酸甘油酸→2×丙酮酸(乳酸)→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由于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均需消耗1ATP,因此1,6-二磷酸果糖彻底氧化产生的能量肯定多于葡萄糖和糖原。1,6-二磷酸果糖为6C糖,彻底氧化产生的能量肯定大于3C中间代谢产物(1,3-二磷酸甘油酸、丙酮酸、乳酸),因此1mol物质彻底氧化后产生ATP最多的是1,6-二磷酸果糖。

.B

①三羧酸循环,每循环一周有4次脱氢反应,1次脱下的氢由FAD接受,生成FADH2;3次脱下的氢由NAD+接受,生成NADH+H+。这是体内产生NADH的主要代谢途径。②糖酵解过程有1次脱氢,即3-磷酸甘油醛脱下的氢,交给NAD+产生NADH+H+,但产生的量极少。磷酸戊酸途径是产生NADPH的主要途径。③糖原分解时,从糖原→6-磷酸葡萄糖的反应不产生NADH。糖异生基本上是糖酵解的逆反应,不可能是产生NADH的主要途径。

.D

①糖代谢产生能量的方式有两种,即偶联磷酸化和底物水平磷酸化。若将底物的高能磷酸基直接转移给ADP或GDP,生成ATP或GTP,称底物水平磷酸化。在三羧酸循环中,经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指第5步反应。当琥珀酰CoA的高能硫酯键水解时,它可与GDP的磷酸化偶联,生成高能磷酸键,其高能化合物是GTP。这是三羧酸循环中,唯一直接生成高能磷酸键的反应。

②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均属于耗能反应,不可能是产能的底物水平磷酸化。③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若为无氧酵解,则此反应不产生ATP;若为有氧氧化,则通过偶联磷酸化产能。④丙酮酸→乙酰CoA为偶联磷酸化产能。

.B

在三羧酸循环中,经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反应为“琥珀酰CoA→琥珀酸”,此反应产生的高能化合物是GTP,而不是ATP。

.B

①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三大营养物质的最终代谢通路,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进行生物氧化都将产生乙酰Co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进行降解产能。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而不是C,因为三羧酸循环产生的是NADH而不是NADPH。②“提供大量NADPH,参与从胆固醇合成、胆汁酸羟化反应”的是磷酸戊糖途径。③虽然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与酮体、蛋白质代谢有联系,但这不是三羧酸循环的主要生理作用。

.D

①体内的核糖并不是从食物摄取,而是通过磷酸戊糖途径生成。葡萄糖经6-磷酸葡萄糖脱氢、脱羧的氧化反应而产生5-磷酸核糖,用于核苷酸的合成。②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糖原分解、糖异生等均不产生核糖。

.B

①磷酸戊酸途径的主要生理意义在于将NADP+还原成NADPH。NADPH与NADH不同,它携带的氢不是进入呼吸链氧化产能(ATP),而是参与多种代谢反应。②磷酸戊酸途径不能产生磷酸丙糖。糖代谢的枢纽物质是6-磷酸葡萄糖。三羧酸循环可为氨基酸的合成提供各种原料。

.D

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NADPH可用于维持红细胞中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若红细胞缺乏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则红细胞不能得到充足的NADPH,使谷胱甘肽难以保持还原状态,此时红细胞易于破裂,发生溶血性贫血。患者常因食用蚕豆而发病,故称蚕豆病。

觉得不错的亲们,记得每天来做题哦,我们每天会在傍晚前发布题目,晚饭前正好做一做。建议大家做完转发朋友圈,见证自己的成长之路。

临床执考每日一练(目录)

1

临床执考每日一练(7)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2

临床执考每日一练(8)

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3

临床执考每日一练(9)

酶的工作原理与酶促反应动力学

年中域医考全新班次火热出炉,

咨询(







































偏方能治好白癜风吗
杭州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sudlu.com/gjhyw/3721.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