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有“看病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的说法,足见经络在诊断调理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关于经络的发现,一种说法为古人有能内视者,内视自己身上有多条经络运行,由此而开始了经络研究之路。另一种说法是古人在劳动工作中,不小心碰到了某处穴位,发现有酸麻胀痛的感觉,进而又发现对于某些症状有恢复作用的效果,由此而发现了穴位。
穴位究竟有什么用?一个个的穴位就好比一味味的中药,有的穴位更能显现组方中成药的效果。像足三里这个人身第一强壮要穴,不仅仅是胜似老母鸡,更堪比止痛药、健脾丸、十全大补丸等药方,而且副作用要小。
不过穴位也是需要配伍的,辩证施治。对于某些症状,也要分析清楚,找到病因,方能对症配穴。
人体穴位之多,数不胜数,本次精编整理的是身体的重要保健穴位。
1.身体重要穴位——涌泉穴,滋阴益肾延阳寿
肾经上的要穴。涌泉穴可以滋阴益肾,平肝熄风,泄热宁神。可主治舌咽疾病,二阴病及经络病。胸闷,咳喘,肠胃不舒服,虚寒性呕吐,耳鸣,耳聋,头面五官病,打嗝不止。可引血归源,补肾延寿。可治神志类疾病如失眠,癔症,高血压,脑出血,神经性头痛等。
涌泉穴属于足少阴肾经,也是肾经的井穴。井穴,五俞穴的一种,穴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井"为地下出泉;形容脉气浅小。全身十二经脉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曰:“病在脏者,取之井……”涌泉穴的功效
涌泉穴有滋阴益肾,平肝熄风,泻热宁神的作用。
涌泉穴属于足少阴肾经。肾经起于足心,属肾,络膀胱,联系于肝、肺,循喉咙,夹舌本等脏腑组织器官,其经筋循阴股,结于阴器,因此涌泉穴又可以主治舌咽疾病、二阴病及经络病。
肾经是从脚底开始,一直循行通向肠胃,最后通到俞府。中医讲,经络循行到哪里就治哪里的病。像胸闷、咳嗽、哮喘、肠胃不舒服的问题,正好在管辖范围内。
有的人有虚寒型呕吐,就是吃点东西就反胃呕吐,这也是肾气不足造成的,也可以用涌泉穴来治疗虚寒性呕吐。
肾开窍于耳,肾气不足,耳朵就会出现问题,所以涌泉穴可以治耳鸣、耳聋。
涌泉穴位于足心,根据“病在上,下取之”的原理,涌泉穴可以用来治疗头面五官病。
涌泉穴如泉水之上涌,有通调水道的功能,是急救穴之一,有通关开窍、安神镇静的功效。可引热下行,治头胸之病。
涌泉穴可以治呃逆(打嗝不止)。如果肾气不足,气就不往下走,不能归源,就会往上走,产生呃逆。这时候只有把气弄顺了,气才不会往上走产生呃逆。
请看:穴位按摩-涌泉穴。
2.身体重要穴位——曲泉穴,滋阴祛湿补肝肾
曲泉穴是肝经的合穴,肝经的气血会合于此,肝经的水湿云气也汇集于此。此穴有清热利湿,通调下焦的作用,是沟通肝肾的重要穴位,可治肝肾阴虚。曲泉穴一穴两用,既能滋阴又能祛湿。可主治前阴,肝肾,膝部疾病。
曲泉是足厥阴肝经的合穴,肝经的气血会合于此。肝经的水湿云气也在此聚集。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入为合。”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
十二经的合穴分别为:
手太阴肺经-尺泽,手阳明大肠经-曲池,足阳明胃经-足三里,足太阴脾经-阴陵泉,手少阴心经-少海,手太阳小肠经-小海穴,足太阳膀胱经-委中,足少阴肾经-阴谷,手厥阴心包经-曲泽,手少阳三焦经-天井,足少阳胆经-阳陵泉,足厥阴肝经-曲泉。
曲泉穴有清利湿热,通调下焦的作用。
“泉”指水,肾主水,水代表肾。因此,曲泉穴是沟通肝肾的重要穴位,可以治肝肾阴虚。
曲泉穴又是祛湿热的要穴,所以保养曲泉穴相当于既能滋阴又能祛湿。现成的中成药里面没有一味药能同时滋阴又祛湿,而曲泉穴能一穴两用,功莫大焉。
曲泉穴主治疾病:
前阴:小便不利,泄泻痢疾,遗尿,疝气腹痛,阴痛阴痒,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子宫下垂,子宫脱落,前列腺炎;
肝肾:目赤痛,胸肋支满,发狂,精神疾病,肾炎;
膝部:膝股内侧痛,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炎,膝胫冷痛,筋挛不伸,四肢不举;
常见穴位组合:
曲泉穴配三阴交、阴陵泉、中极,可治小便不利;
曲泉穴配梁丘、血海、内膝眼,可治膝髌肿痛;
曲泉穴配百会、气海,有温阳益气的作用,可治阴挺;
曲泉穴配中极、太冲、三阴交,可治阴痒。
3.身体重要穴位——阴陵泉穴,健脾祛湿固肾精
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有健脾理气,清利温热,益肾调精,行气消肿的作用。主治脾肾二经的疾病。祛湿要穴,凡涉及内脏水湿的疾病,可取阴陵泉来导流利水。遗精,大小便失禁,也可取阴陵泉来补肾固摄。膝盖周围的疾病也可取它。
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足三里穴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阴陵泉穴属足太阴脾经,也是脾经五腧穴的合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入为合。”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
阴陵泉穴的功效
阴陵泉穴有健脾理气,清利温热,益肾调精,行气消肿的作用。
阴陵泉穴主治脾肾二经的疾病,凡是由中焦虚寒、下焦湿热所导致的病症,多选用这个穴位来调理。
阴陵泉穴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有健脾利湿、调补肝肾的功效。凡是涉及内脏水湿的疾病,如腹满水肿,小便不利,可以取阴陵泉穴来消源导流利水。
阴陵泉穴是一个祛湿的重要穴位。人体湿气大就容易滋生细菌,引起水肿和各种炎症,包括皮炎和皮疹等。
湿气多了运化不出去,就会变成痰饮。要从根本上解决生痰的问题,就要健脾。
遗精,小便失禁,是由于肾虚,精不固,膀胱失于约束,或由于气虚下陷,气不摄精,用阴陵泉穴可以健脾益气,补肾固摄,就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阴陵泉穴主治疾病:
腹水,腹胀,水肿,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吐泻,泄泻,痢疾,慢性肠炎,腹膜炎;
肾炎,遗精,阳痿,痛经,阴道炎,赤白带下,月经不调,小便失禁
膝痛,下肢麻痹,膝关节炎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4.身体重要穴位——阳陵泉穴,疏肝利胆调下肢
阳陵泉是胆经的合穴。可以疏调肝胆,治疗肝胆病。跟筋有关的毛病,比如抽筋,扭筋等,可以取阳陵泉。女士肝气郁结造成的月经不调,可以取阳陵泉。下肢和膝盖周边疾病,也可取它。
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即:在小腿的外侧,膝关节下方的外侧有一个高点(腓骨小头),从高点的前下方大概一寸左右有一个凹陷。)
阴陵泉穴属足少阳胆经。合(土)穴。八会穴之筋会。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筋之会穴。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的前下方大概一寸左右有一个凹陷。)
有的人早上起来经常嘴苦,是胆经淤阻,胆汁上溢了,可以在睡觉之前拨动阳陵泉穴几分钟,第二天早上起来嘴就不苦了。
有的人老觉得心里不舒服,老想哭,老有委屈,这是有气结在心里。拨动阳陵泉穴会觉得情绪好很多。
阳陵泉穴是人体的一个宝贝。它能很好地调理胆的问题。同时,“膝者,筋之府。”所有的筋都在这里汇集。跟筋有关的毛病,比如抽筋,扭筋等,都可以通过取穴阳陵泉来解决。
有不少女士月经不调,是由于肝气郁结而造成的,阳陵泉穴可以起到中药“逍遥丸”的作用。
肝胆火盛,热极生风,可引发小儿惊风,取阳陵泉穴可以清泄少阳,平肝熄风。
阳陵泉穴主治疾病:
胸肋支满,呕吐胆汁,肋痛,黄疸,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胆绞痛,高血压,舞蹈病,坐骨神经痛
筋软,筋痛,膝股疼痛,下肢麻木,半身不遂,膝髌肿痛,落枕,肩关节周围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
总之,阳陵泉主治肝胆和下肢等疾病。
5.身体重要穴位——劳宫穴,静心宁神补气血
劳宫穴属于心包经。可以清新泻热,开窍醒神,消肿止痒。心主神明,可治神志病,癫痫等。劳宫穴是养气血的大补穴。与涌泉穴配合,可辅助治疗高血压。口臭,口疮,口腔炎,烦渴,热病,汗不出。
劳宫穴属于心包经,也是心包经的荥穴。
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荥穴。
劳宫穴有清心泄热,开窍醒神,消肿止痒的作用。
劳宫穴是心包经的荥穴,有泄心火、清心热的作用。心主神明,所以劳宫穴可以用于治疗神志病,癫狂痫证。
心开窍于舌,劳宫穴可以治疗口疮、口臭、掌心热。很多人口臭并不是肠胃和牙龈的问题,而是心血管的问题,尤其是口里有腥味,说明有淤血。这种情况下,可以多按揉劳宫穴。
劳宫穴是养气血的大补穴。感到虚弱的时候,可以按揉劳宫穴,比如爬山或爬楼梯气喘,一般是心脏供血不足,按揉劳宫穴就可以见效。
劳宫穴主治疾病:
心神类:心痛,心悸,胸肋支满,癫痫,高血压,中风昏迷,喜笑不休,昏厥,精神病,癔病,小儿惊厥;
脾胃类疾病:呕吐,吐血,胃脘病,气逆,食欲不振,饮食不下,痔疮,尿血;
口腔类:口腔炎,小儿牙龈发炎,口疮,口臭,
热病:烦渴,汗不出,热病
常见穴位组合:
劳宫穴配人中、合谷可治癔病;
劳宫穴配少泽、三间、太冲可治口腔炎;
劳宫穴配大陵、内关可治急性胃炎和呕吐;
劳宫穴配人中、涌泉,可以开窍泄热、清心安神,主治中暑及中风昏迷。
闲时可以多鼓掌,多按揉劳宫穴。针刺会比较痛一些,体虚者慎用。
6.身体重要穴位——尺泽穴,和胃养肺补肾气
尺泽穴是肺经的合穴,有清肺泻火,清热和胃,通络止痛的作用。也是补肾的要穴。主治心肺类疾病,脾胃类疾病,癫痫,脑血管后遗症,遗尿,尿失禁,肘关节周边,肩甲神经痛等。
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在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如图:
尺泽穴属于手太阴肺经,也是肺经的合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入为合。”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
尺泽穴的功效
尺泽穴有清热和胃,清肺泻火,通络止痛的作用。
尺也代表肾,尺泽也有“给肾以恩泽”之意。因此,尺泽也是补肾的要穴。
为何尺泽穴能补肾呢?中医认为肺主金,肾属水,而根据五行的生克关系,金能生水。也就是说,如果肺气足了,是可以补肾的。
而且尺泽穴是合穴,五行属水,所以可以补肾。常按揉和保养尺泽穴,可以把肺经多余的能量补到肾经上去,泄肺补肾。
所谓泄,其实只是能量的转化。如果上焦的肺部能量过多被淤积了,人反而不舒服,老有火气,想吃凉的,而两个脚却又是冰凉的,火跑到上边去了,上实下虚。
高血压,哮喘,感觉头重脚轻,也是上实下虚,可以按揉尺泽穴来转化。
尺泽穴主治疾病:
心肺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痛,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胸部烦闷,胸膜炎,胸部胀满,乳痈;
脾胃类疾病:急性胃肠炎,吐泻;
腰脊强痛,膝髌肿痛,肩内侧痛,肩甲神经痛,四肢爆肿,手不能伸,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抽搐,癫痫,精神病,脑血管病后遗症,遗尿,尿失禁等
常见穴位组合:
尺泽穴配少泽可治短气肋痛,心烦;
尺泽穴配合谷、少商可治咽喉肿痛;
尺泽穴配合谷,可治行气祛瘀,活络止痛,可治肘关节屈伸不利;
尺泽穴配肺腧、风门,可治咳喘;
尺泽配委中刺络放血,可治急性吐泻和急性肠胃炎。
7.身体重要穴位——曲泽穴,护心养胃防中暑
曲泽穴是心包经的合穴,有请暑泻热,清热解毒,和胃降逆,通心气的作用。此穴用来修复心脏的损伤,调理心血虚。可治肠胃病中的吐泻。主治心胸类,脾胃类,时疫,中暑等疾病。
曲泽穴位于肘横纹中,在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如图:
曲泽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也是心包经的合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入为合。”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
曲泽穴的功效
曲泽穴有清暑泻热,清热解毒,和胃降逆,通心气的作用。
心包为心之外围,具有替心受邪、代心行令的功能。曲泽穴是心包经的合穴,所以可以用来治疗心痛、心悸。
泽是灌溉的意思,也就是补给心脏。曲泽作为心包经的合穴,合治内府,可以很好地调节心包经的整个脏器,可以帮助修复心脏的损伤。
心脏供血不足,也叫心血虚,一种是肝气郁结造成气血被堵塞在路上过不来,这叫因淤而虚,还有一种是心脏本身功能虚弱。曲泽穴可以用来调理这两种情况。
心包与三焦调节相表里,曲泽属合穴,善治“逆气而泄”,所以曲泽穴可用来治疗胃肠疾病中的吐泻。急性胃痛,急性胃肠炎,按揉曲泽穴就很管用。
曲泽穴主治疾病:
心胸类疾病:心痛,心悸,心肌炎,胸满,胸痛,胸肋支满,咳嗽,心烦身热,口干烦渴,上肢颤动,臂神经痛;
脾胃类疾病:逆气,胃痛,呕吐,呕血,泄泻,急性肠胃炎;
时疫疾病:霍乱吐泻,风疹,温病,中暑等。
常见穴位组合:
曲泽穴配神门、鱼际可治呕血;
曲泽穴配委中、曲池可清新泻热,主治中暑;
曲泽穴配委中刺络放血,可治急性胃肠炎,急性腹泻;
曲泽穴配内关、中脘,可调理肠胃,主治呕吐和胃痛。
曲泽穴的保养
可以通过按揉、针灸和艾灸的方式来保养曲泽穴。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推荐使用艾灸疗法,效果更佳。
8.身体重要穴位——太阳穴,可治偏头痛、保头脑青春
按揉太阳穴可保持大脑青春常在,返老还童。太阳穴有清肝明目,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和眼疾。治偏头疼的首选穴。在太阳穴点刺放血,可治高血压引起的头痛或肝阳上亢引起的偏头疼。还可治感冒头痛,牙齿痛,三叉神经痛,面部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等。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如图:
太阳穴属于经外奇穴,可针,可灸,可按揉。
太阳穴是人体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太阳穴的方法列为“回春法”,经常按摩太阳穴可以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
太阳穴的功效
太阳穴有清肝明目、通络止痛的作用,它主治头痛和目疾。
太阳穴是治疗偏头疼的首选穴。
现代研究表明在太阳穴点刺放血,可以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头痛,或者因肝阳上亢引起的偏头疼,效果很好。
太阳穴的主治病症:
偏头痛,面瘫,面痛,目赤肿痛,麦粒肿,目涩;
感冒头痛,牙齿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
常见穴位组合:
太阳穴配印堂、合谷可治感冒头痛;
太阳穴配百会、四神聪可治偏头疼。
可以通过按揉、针灸和艾灸的方式来保养太阳穴。
每日按揉太阳穴5-10分钟,可以预防感冒和头痛,还可美容去皱。
9.身体重要穴位——太冲穴
太冲穴是肝经的腧穴和原穴,有平肝泻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的作用。可调肝脏的虚症和实症。人体排浊大穴,进补之前先排浊,效果更佳。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方面的疾病。
太冲穴位于足背,在第1趾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如图:
太冲穴属于足厥阴肝经,也是肝经的输穴和原穴。双穴,即左右脚各有一个穴位。
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灵柩.九针十二原》:“所注为输”意指脉气至此已较强盛,如水流能注输于深处。输穴多分布在掌指或拓趾关节之后。
太冲穴的功效
太冲穴有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的作用。
中医讲,百病从气生,气是从肝那儿生的。气大则伤肝,容易生气的人,容易伤肝,而肝不好或者肝经不通的人也容易生气。所以平时尽量多保持心平气和,少生气。生理症状是表面的,真正的病根还在心里。百病从心生。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能调节肝脏和肝经的虚症和实症,临床用来调节肝阳上亢、肝胆火旺或肝风内动引起的肝经实症,也可以治疗肝血亏虚、肝阴不足导致的各种虚症。
有的人经常容易头晕,心有余而力不足,到医院做检查,说是供血不足,而心电图检查也没啥事。
中医里讲木生火,其实是肝(木)的功能弱了,肝脏给心脏(火)补充的气血不足了。这是需要补肝,而一补就容易上火,说明肝脏需要调理。
肝的解毒功能非常重要。肝的解毒功能一旦增强了,血液就清洁了,就不容易得高血脂。很多的慢性病都出在肝上,只有把肝这个解毒的工厂建设好、经营好,人才不容易生病。
太冲穴是人体的排浊(毒)大穴。足三里是人体的保健大穴。在补之前,可以先把体内的浊气和脏东西先排出去,然后再进补,效果更佳。
太冲穴的主治病症: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难产,崩漏,乳痈,阴痛,精液不足,遗尿,淋病;
胸肋支满,厥心痛,腰背酸痛,绕脐腹痛,肝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乳腺炎;
浮肿,腋下肿,呕吐,呕逆,胃痛,便秘;
头痛,眩晕,青盲,近视,目痛,面痛,喉痛,耳鸣,耳聋;
中风,口歪,小儿惊风,癫痫;
下肢痿痹,下肢筋挛,脚软无力,脚气红肿;
总而言之,太冲穴可以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方面的疾病。
详见:穴位按对,治病效果翻倍!按揉太冲穴解决大问题
穴位按摩-合谷、太冲穴
10.身体重要穴位——太溪穴,补肾补全身
不但是肾经的大补穴,也是全身大补穴。足三里补后天,太溪穴补先天。老年痴呆,后天脑损伤,可保养太溪穴。治痛风的要穴。治肾结石,肾炎等肾脏病。
详见:缓解肾虚、增补元气的太溪穴
11.身体重要穴位——合谷穴
合谷与太冲被称为四关。有疏风解表、请泄肺气、通降肠胃的作用。可调和气血瘀滞引发的妇科病,通和气血,通经止痛。可用于半身不遂或上肢痛症。治疗外感表症的主穴。
详见:穴位按摩-合谷、太冲穴
12.身体重要穴位——风池穴
风池是蓄风的池子,人体7大黄金穴位。可治跟风有关的病症,如伤风感冒,头晕目眩,抽羊角风等。可缓解头痛和晕车晕船。主治头目、耳疾、外感、神志等疾病。
风池穴位于枕骨下,局部凹陷如池塘,风邪容易侵入此处,所以叫风池。
摸后脑时,会摸到头发边缘有一个凹陷的窝窝,很明显的,如果往里一堆,就会触碰到脖子后面的两根硬筋,往上面就是枕骨,用大拇指往里一顶,就会摸到风池穴。
风池穴属于手少阳胆经,也是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
风池穴的功效
风池穴号称人体7大黄金穴位,可以缓解头痛头晕和晕车晕船。风池同时也是祛风的重要穴位。
风池就是蓄风的池子。凡是跟风有关的病症,多揉揉风池穴就能缓解。像伤风感冒,头晕目眩,身体发颤,面部抽搐,抽羊角风,以及经常扭脖子、眨眼睛等,都属于风症。
风池具有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醒脑开窍,明目益聪的作用。
风池穴主治头目,耳疾,外感,神志等疾病,如:
头痛发热,伤风感冒,热病汗不出,咽喉肿痛,鼻塞,甲状腺肿,流行性感冒;
颈项强痛,肩背痛,肩周炎,落枕;
头晕,失眠,神经衰弱;
迎风流泪,夜盲症,视神经萎缩,近视,面肿,鼻渊,鼻炎,耳聋,耳鸣;
癫痫,高血压,中风昏危,中风后遗症,荨麻疹等。
常见穴位搭配:
风池配大椎、合谷、曲池可以治感冒发热;
风池配大椎、后溪,可以祛风活络止痛,主治颈项强痛;
风池配人迎、内关、曲池可以治高血压;
风池穴的保养
可以按揉,针灸和艾灸。平时没事可以多按按这个穴位,好处多多哟。防止流感,也可以多按按这里。按揉完毕若能艾灸,效果事半功倍。
艾灸此穴位时一定要掌握火候,那就是要温而不烫,灸的时间要长,持续地温灸,达到热量内透。
13.身体重要穴位——曲池穴
曲池是大肠经的合穴。可清邪热,调气血,祛风湿,利关节。降血压,治脸上疙瘩,治各种皮肤病等。
曲池穴的简介:
曲即弯曲,池即池塘,指体表凹陷,弯曲手肘时取穴,位于手肘横纹侧端凹陷处,故名曲池。
简单的取穴方法是:曲肘成直角,当手肘弯横纹尽头处,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曲池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是大肠经五腧穴的合穴,五行属土。
曲池穴的功效:
曲池有清邪热,调气血,祛风湿,利关节的作用。
曲池穴的功效非常多,对于老年人而言,首先记住的是它有降血压的功劳,而对于年轻人来讲,它是祛除脸上疙瘩的好药。同时,它也是治疗各种皮肤病的一个要穴。
曲池穴主治疾病:
热病,半身不遂,手臂肿痛无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伤寒,发热,流感,头痛,眩晕,耳鸣,咽喉肿痛,咳嗽,气喘,肺炎,扁桃体炎,胸膜炎,胸闷,便秘,腹泻,高血压,水肿,湿疹,疥疮,皮肤干燥,神经衰弱等。
如:曲池穴配风池治外感;
曲池穴配大椎、十宣穴治高热;
曲池配人迎、内关、风池治高血压;
曲池配血海、足三里治皮肤病;
曲池穴的保养
可以按揉,针灸和艾灸。平时没事可以多按按这个穴位,好处多多哟。
艾灸此穴位时一定要掌握火候,那就是要温而不烫,灸的时间要长,持续地温灸,达到热量内透。
14.身体重要穴位——内关穴
内关属于心包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有宁心安神,和胃和逆,理气镇痛的作用。可治心、胸、神志类疾病。可调心率。可治中焦脾胃病。可平肝泄风,治疗肝火扰心引起的卒中和偏瘫。功效太强大,跟脏腑有关的病,都可通过内关穴来解决。
详见:穴位按摩-内关、外关穴
15.身体重要穴位——膏肓穴(膏肓俞)
膏肓穴(膏肓俞)属膀胱经。《备急千金要方》:“膏肓俞无所不知”。膏肓俞位于心、肺之间,膏生于脾,肓生于肾,此穴与心、肺、脾、肾关系密切,可治疗的症状很多。可治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心肺、胸背及衰弱性疾病。可治支气管炎、胸膜炎、乳腺炎、贫血、神经衰弱等。
膏肓俞位于背部,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它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左右两侧对称的双穴。
膏指膏脂,肓指肓膜,指心下隔上的膏脂肓膜,因为它很靠近心包,所以被看做心包的组成部分。膏肓与厥阴俞并列,故名膏肓俞。
《备急千金要方》里提到:“膏肓俞无所不治。”
膏肓俞的功效
膏肓俞具有补肺健脾、宁心培肾、治痨益损的功效。
膏肓位于心扉之间,膏生于脾,肓生于肾,因此膏肓与肺、心、脾、肾关系密切。
肾益先天,脾补后天,肺主气,心主血,心藏神,因此膏肓俞可以治疗肺脏病,虚劳、神志病等,可以治疗的症状很多。
膏肓俞主治病症:
1.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主治肺、心、胸背及衰弱性疾患,如:五劳七伤,脾胃虚弱,盗汗自汗,四肢倦怠,肩背痛风,健忘,梦遗失精,肺结核,咳血,失眠多梦等。
2.膏肓俞还可以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慢性胃炎,胃出血,乳腺炎,贫血,神经衰弱及一切慢性虚衰性疾病,久病体虚。
详见:打开膏肓穴,可祛除一身之疾病
16.身体重要穴位——肾俞穴
属膀胱经。可调肾气,强腰脊,聪耳目。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要穴。可治肾脏病。可治代谢失常引起的一切疾病。可治妇科及男性病。可治耳部疾病。等等。
肾俞穴是治疗腰部疾病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重要腧穴。
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旁,与肾脏内外相应,是肾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处所,故能治疗肾脏病。
肾开窍于耳,腰为肾之腑,取肾俞穴又能治疗耳部病和腰部病。
肾俞穴与肾相对应,有益肾固精、清热利湿的功效。凡痛之涉及于肾者,如虚劳,腰痛,梦遗,胸肋胀满,耳聋,目黄,溺血,以及女子带下,月经痛等,均可取肾俞穴。
详见:穴位按摩-肾俞穴
抖3分钟,气血传遍全身!每天抖一抖,活到九十九!
17.身体重要穴位——大椎穴
大椎为三阳、督脉之会全身阳气都在大椎交汇,可调全身阳气。可治头痛、发热、咳嗽、气喘、颈椎病。可治外感退热。可治五劳虚损。
大椎是小肠经、大肠经、三焦经、膀胱经、胃经、胆经和督脉的交会穴。
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理一身的阳气。大椎为三阳、督脉之会,也就是说全身的阳气都在大椎穴处交汇。针灸、推拿和艾灸这一重要穴位,能达到调节全身阳气的目的。
同时,风寒很容易从大椎穴这里进去,所以我们平常要多用手搓搓大椎,可以免受风邪之害。
大椎穴对头痛、发热、咳嗽、气喘、颈椎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大椎穴具有清热解表、截疟止痫的功效;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的作用;是外感病退热之要穴;是治疗疟疾的常用穴;是治疗骨蒸盗汗、五劳虚损等虚劳症之要穴。
大椎穴主治病症: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疟疾,客诉,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盗汗,五劳七伤,神经衰弱,癫狂,中暑,呕吐,黄疸,热病,气喘,肩背痛,小儿惊风,落枕,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详见:穴位按摩-大椎穴
18.身体重要穴位——八髎穴
属膀胱经。总治腰痛,兼治岔气、淋浊、带下、月经病、二便不利等局部之症。可调下焦,健腰腿。
上髎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也是膀胱经、胆经的交会穴。《针灸甲乙经》:女子绝子,阴听出,不禁白沥,上髎主之。
次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针灸甲乙经》:女子赤白沥,心下积胀,次髎主之。
中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下髎穴也属足太阳膀胱经。《针灸甲乙经》:肠鸣泄注,下髎主之。
此组穴适宜适宜针灸和艾灸,尤其以艾灸为佳。尤其是腰痛、妇科病艾灸此组穴位效果佳。
艾灸此组穴位一定要掌握火候,那就是要温而不烫,灸的时间要长,持续地温灸,达到热量内透。
详见:肾俞穴、八髎穴的定位与按摩方法
臀部、大轉子、薦椎及八髎穴按揉,电吹风有多种妙用,还能治病
八髎穴:妇科问题的终结者
19.身体重要穴位——中脘穴
小肠经、胃经和三焦经的交会穴。可理气和胃,化湿降逆。调肠胃疾病的常用穴。可安神镇静,小儿害怕可揉中脘。可治高血压,中风,失眠,癫痫等。
中脘穴具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的作用。中脘穴是调理肠胃疾病的常用穴位之一,可以和胃健脾、通降腑气。
经常胃痛、胃酸、胃胀的人,在中脘这一块一般都有阻塞,用手按压会有痛感或者胀的感觉。推一推腹部,艾灸中脘穴,气就顺了。胃里边舒服了,晚上睡觉也就安稳了。
中脘穴不仅能调节肠胃功能,还有安神镇静的作用。比如小孩害怕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揉揉中脘。
中脘穴主治病症:
肠胃疾病,失眠,精神病,高血压,中风,黄疸,虚劳吐血,失眠,癫痫,荨麻疹,食物中毒等。
详见:穴位按摩-膻中穴、中脘穴
20.身体重要穴位——关元穴
关元就是把阳气关在里面。古人认为关元是强身健体的第一大穴。元气交会之处,可培补元气,回阳救逆。可治虚劳之症,中风脱症。可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病。
关元穴是脾经、肾经、肝经和任脉的交会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肚脐中下三寸。别名“丹田”,为保健要穴。
关元就是把元气关在里面了。古人一直认为关元穴是强身壮体的第一大穴,一般采用艾灸的方法。
艾灸此穴一定要掌握火候,那就是要温而不烫,灸的时间要长,持续地温灸,达到热量内透,自觉腹内暖洋洋,热乎乎,像融化般的舒适状态。艾灸关元穴见效,腹内的寒气会立时觉消散。
关元穴具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的作用。
关元穴位于元气交会之处,可培补元气,回阳救逆,治疗元阳虚衰证,中风脱证,羸弱无力,以及因虚证所致眩晕等虚劳之症。
关元穴内应小肠、膀胱和子宫的底部,具有大补元阳、温肾、散寒之功,主治真阳不足,脏腑虚惫,以及妇科病,男性病和小便异常等。
关元穴还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病,如:腹痛,阳痿、月经不调,不孕不育,尿频尿急,痛经,肾虚气喘,肠胃炎,尿道炎,盆腔炎、睾丸炎,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详见:穴位按摩-关元穴
粗盐袋热敷神阙穴、关元穴是有效的治病法、保健法
真实不虚:按揉关元穴,相当于吃“千年野山参”
21.身体重要穴位——三阴交
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直上3寸,约4指幅宽,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三阴交有健脾理血,益肾平肝的作用。
三阴交作为肝经、脾经、肾经三条阴经的交会穴,可以治疗肝、脾、肾的病变,如:
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病、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皮肤病及神志病等。
三阴交是妇科病的通治要穴,无论妇科问题发生在附件、子宫、卵巢还是乳腺,都可以用三阴交来治,而且有病时按揉该穴位会非常通、非常敏感。
保持心情愉快,饮食清淡,适量运动,充足的睡眠,每天按揉三阴交,每条腿的三阴交至少按揉或用经络锤敲打10分钟以上。
详见:穴位按摩-三阴交穴
22.身体重要穴位——足三里
胃经的重要穴位。可健脾和胃,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抗衰老和延年益寿的保健要穴。
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证实,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经常按摩该穴,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主治疾病:
1.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
2.咳嗽气喘,心悸气短,乳痈。
3.失眠,癫狂,头晕。
4.虚劳赢瘦,水肿。
5.膝痛,下肢痿痹,脚气。
“三理”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按压法:
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按而揉之,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
捶打法:
手握空拳,拳眼向下,垂直捶打足三里穴位。捶打之时,也会产生一定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反复操作数次即可。
详见:穴位按摩-足三里
视频:彭鑫博士论中医养生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