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肝结核原因
结核传染性
肝结核表现
肝结核治疗
肝结核药物
肝结核医院

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发生的影

养生创造新的领域境界 http://www.baidianfeng88.org/yfbdf/qbbdf/m/25.html
摘要肝细胞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引起肝细胞癌发生的主要因素,严重威胁人民健康。抗病毒药物如核苷(酸)类似物及干扰素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及肝纤维化进展,减少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生。现对近年来不同抗病毒治疗药物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发生的影响进行综述。

全球每年有70多万新发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约50%的新发及病死病例都发生在中国。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是我国患者发生肝硬化、HCC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乙型肝炎相关HCC的发生是一个长期、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抗病毒治疗可通过抑制HBVDNA复制降低HCC发生风险,但临床实践中有些患者虽经有效地抗病毒治疗,仍然发生了HCC。已知干扰素(interferon,IFN)除抗病毒作用外,还有抗肿瘤、抗增殖等作用。接受IFN治疗的患者是否较少发生HCC呢?不同的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ideanalogues,NAs)进行抗病毒治疗后发生HCC的风险是否有差异?这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现就几种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药物与HCC发生风险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IFN治疗

对乙型肝炎相关HCC发生的影响

IFN除抗病毒作用外,还有免疫调节、抑制细胞增殖及抗肿瘤等作用。最早使用IFN治疗可以降低HCC发生率的研究来自中国台湾,将例HBeAg阳性的男性CHB患者分为IFN治疗组67例和安慰剂对照组34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随访1.1~11.5年后,与对照组相比,IFN治疗组患者病毒学应答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明显更高,HCC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5%比12%,P=0.),所有HCC均发生于未能病毒学应答或未能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患者中。此外,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接受IFN治疗后CHB患者的HCC风险比未抗病毒治疗降低了34%(RR:0.66,95%CI:0.48~0.89),且这种作用在早期肝硬化及HBeAg阳性患者中更明显。

上述研究中使用的都是IFN-α,而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interferon,Peg-IFN)具有更长的半衰期以及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已逐步取代普通IFN,同样可以降低远期HCC发生风险,但尚不清楚其降低HCC风险的作用是否优于普通IFN。总之,IFN抑制病毒复制等作用可以预防或延缓乙型肝炎相关HCC发生。

NAs治疗

对乙型肝炎相关HCC发生的影响

NAs有更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故长期NAs治疗在CHB患者中使用更加普遍。现得到批准使用的NAs主要包括3种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恩替卡韦(entecavir,ETV)]和3种核苷酸类似物[阿德福韦酯(adefovirdipivoxil,ADV)、替诺福韦(tenofovir,TDF)、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enofoviralafenamide,TAF)]。已有大量研究数据支持接受NAs治疗后乙型肝炎相关HCC的风险有所降低的观点,但并不能完全消除HCC的发生风险,肝硬化及未实现病毒学应答是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发生HCC的两个重要危险因素。LAM是首个被批准用于治疗CHB的核苷类药物。Liaw等进行了LAM抗病毒治疗与安慰剂治疗对CHB及晚期肝硬化患者影响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治疗约3年后,LAM降低了近50%的HCC发生率,证明了NAs抗病毒治疗对于乙型肝炎相关HCC短期内的预防作用,但是49%LAM治疗患者发生了YMDD突变,此突变引起病毒学突破,促进了疾病进展。ADV和LAM都是相对早期的药物,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未抗病毒治疗患者相比,接受LAM/ADV治疗将CHB及早期肝硬化患者发生包括HCC等长期并发症的风险降低74%。Tsai等做了多个研究比较LdT与ETV治疗CHB患者后HCC发生等方面的影响。这些研究的治疗组间基线人口特征、病毒及生物化学等血清学指标、肝硬化比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dT治疗CHB患者2年及3年的累计HCC发生率分别为2.5%和4.1%,ETV组分别为3.1%和7.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LdT组第2年和第3年累积HCC发生率与ETV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9.3%与2.4%、12.3%,P=0.)。但之后的研究结果显示,LdT组的5年HCC累积发生率显著高于ETV治疗组(P=0.)。对研究数据进一步分析可发现,这种差异可能与抗病毒效果相关,LdT对HBVDNA抑制效果相对较弱、耐药率也高,耐药引起病毒学突破增加HCC发生风险。作为一线推荐治疗药物的ETV、TDF具有高效抑制病毒复制、低耐药风险的特点,同样被多数研究证实可以降低HCC发生风险。Ahn等及Kim等利用已得到充分开发及验证的HCC风险预测模型(REACH-B),预测CHB及肝硬化患者中发生HCC的风险,ETV/TDF抗病毒治疗在无肝硬化的CHB患者中,实际发生HCC的比率比HCC标准化发病率分别降低了64%和60%。一项日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年龄≥35岁、HBVDNA水平为≥4log拷贝/ml,HBeAg阳性CHB患者群体,ETV治疗组(ETV单药或联合ADV)5年后HCC发病率为8.4%,LAM治疗组(LAM单药或联合ADV)为21.8%,无药物治疗组为26.4%,ETV组较另外两组累积HCC发病率显著降低(P=0.)。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ETV或ADV治疗组3年HCC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00%和13.75%(P=0.),并且ETV治疗组患者的病毒学应答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显著高于ADV组。提示ETV减少HCC发生的作用应较LAM及ADV更好,可能与其具有更强的抗病毒效果有关。那同样强效抗病毒药物TDF与ETV在降低HCC发生率上是否有差异?目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Wu等研究了TDF与ETV治疗CHB患者,匹配后两组约有27%肝硬化,HBVDNA约7.3log10IU/ml,4年HCC发病率无明显差异(5.1%对7.7%;P=0.38),累积病毒学应答率(87.7%比90.9%,P=0.15)也没有显著差别;Kim等纳入例CHB患者,匹配后TDF及ETV组的肝硬化比例高于40%,HBVDNA约6.2log10IU/ml,随访5年后HCC年发生率分别为1.69%和0.72%(HR:1.89;95%CI:0.80~4.50,P=0.),5年后ETV组(89.2%)病毒学应答率低于TDF组(94.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但是,最近Choi等进行的韩国全国性人口历史队列研究,匹配产生对CHB患者,4年后HCC发病率分别为0.64/人年及1.06/人年(P0.),无论是否肝硬化,使用TDF治疗都与降低HCC风险显著相关,医院队列中,匹配后队列约有58%的肝硬化,HBVDNA约6.5log10IU/ml,TDF治疗组病毒学应答率显著高于ETV组(84.8%比77.1%,P0.),TDF治疗与HCC风险降低独立相关(HR:0.66;95%CI:0.46~0.96,P=0.03)。现有报道称TDF具有独特的直接抗纤维化作用,Choi等研究中肝硬化患者比例很高,TDF病毒抑制效果较ETV更好,这可能是导致上述研究结论不同的原因之一。另外,一项体外研究结果显示TDF与ETV等核苷类似物相比,它能促进IFN-λ3产生,诱导肝癌细胞中的IFN刺激基因表达并抑制HBsAg的产生,提示TDF可能具有与IFN相似的抗肿瘤作用,这对我们评价TDF预防HCC发生效果时产生重要影响。TAF是一种最新的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作为TDF的升级版被推出,改善了TDF在损害肾功能和骨密度方面的缺点,但它能否降低CHB患者远期发生HCC的具体效果有待未来的临床研究去证明。

比较IFN与NAs

预防乙型肝炎相关HCC发生效果

IFN与NAs均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降低病毒载量而减少乙型肝炎相关HCC的发生。已知IFN除抗病毒效果外尚有抑制细胞增殖等作用,有研究者利用荧光泛素化的细胞周期指示剂检测人肝癌细胞系HuH7,发现IFN-α能够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导致细胞凋亡,故IFN也常用于HCC等抗肿瘤治疗。那么,在接受IFN治疗的CHB患者,是否发生HCC的风险更低呢?

我国台湾Liang等的回顾性研究中,CHB患者分为经治Peg-IFNα-2a组和单用NAs治疗组,其中Peg-IFNα-2a组包括Peg-IFNα-2a单药治疗及在NAs基础上联合Peg-IFNα-2a治疗的患者。匹配后两组各例患者,肝硬化约占27%,平均年龄43岁,HBVDNA约为8log10IU/ml,随访5年期间,ETV单药组患者HBVDNA水平始终低于Peg-IFNα-2a单药组(P0.),但最终NAs组累积HCC发生率(7.5%)明显高于Peg-IFNα-2a组(2.5%)(P=0.),ETV单药组累积HCC发生率(10%)也高于Peg-IFNα-2a单药组(0%)(P=0.)。

Li等前瞻性研究纳入HBeAg阳性的CHB患者(不包括肝硬化)接受Peg-IFNα或ETV治疗,匹配后各组例,HBVDNA约为7.4log10IU/ml,平均年龄约为28岁,Peg-IFNα治疗组5年HCC累积发病率与ETV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对3.8%,P=0.),另外Peg-IFNα组病毒学应答率也显著低于ETV组,而HBeAg/HBs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ETV组。

最近发表的一项长期随访研究选择初始抗病毒治疗的CHB病例,匹配后两组各约有16%的肝硬化,基线HBVD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log10IU/ml对6.5log10IU/ml,P0.),平均年龄约32岁,Peg-IFN治疗组的10年累积HCC发病率显著低于NAs组(0比9.8%,P=0.);亚组分析中Peg-IFN组HCC累积发病率同样低于ETV或TDF治疗组(0比8.5%,P=0.),此研究还利用4种HCC风险预测模型将研究人群分为HCC高风险与低风险组,结果显示在高风险组IFN降低HCC发生的作用更明显,而低风险组IFN与NAs降低HCC的作用没有明显不同。

我们知道在上述Li等研究中并没有纳入诊断肝硬化的CHB患者,且整体年龄偏低,这可能降低了整体人群HCC风险,从而导致了此研究结论与其他研究结果不一致。

现已知HBVDNA高复制水平与HCC发生密切相关,上述研究结果却显示IFN病毒抑制作用要弱于NAs,但IFN治疗后的HCC发生率要低于单用NAs类药物者,尤其在HCC高风险人群中这种差异更为明显。一方面,NAs主要通过直接抑制病毒逆转录酶/聚合酶的活性阻断病毒生命周期,抑制病毒复制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但NAs使用过程中有发生基因突变的风险,可能导致病毒耐药,Choi等发现发生HCC的5例ETV治疗患者有4例发生表面抗原截短突变可能与HCC发生有关,而IFN组(6例患者)均未发现病毒HBsAg突变。另一方面,IFN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及血管增生的作用,它能激活IFN效应信号通路,促进IFN刺激基因表达,阻碍肿瘤的发生与发展,IFN也不会发生病毒耐药,这或许是IFN对HCC的预防作用优于NAs类药物的原因。综上所述,不同的抗病毒药物影响乙型肝炎相关HCC发生的效果不一,维持病毒抑制、降低耐药率是我们在选择抗病毒药物时的重要参考。首先,NAs中高效抗病毒药物ETV或TDF预防HCC的效果较好,TDF直接抗纤维化及类似IFN的特殊作用机制对HCC发生影响有待进一步验证。其次,IFN预防HCC发生的作用可能优于NAs,尤其对HCC高风险患者,但高龄、肝硬化、男性等HCC高危因素与目前IFN推荐使用人群是互相矛盾的。此外,目前有研究者认为使用在NAs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IFN联合或序贯更容易达到临床治愈,如果这种策略还能降低远期HCC的发生率,将使患者获得更大的益处。未来研究中我们不仅要进一步验证不同抗病毒药物预防HCC效果优劣,更应当针对不同患者群体制定出更精准的治疗方案,重视抗病毒治疗对患者的长期影响,在不同人群、不同治疗时机选择能预防乙型肝炎相关HCC的最合适的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略)

文章来源:中华肝脏病杂志,27(9):-作者:孙静张珊王艺璇朱琳邢卉春

征稿

欢迎投稿到邮箱:tougao

igandan.

转载请注明:http://www.gsudlu.com/gjhyw/9616.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