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肝结核原因
结核传染性
肝结核表现
肝结核治疗
肝结核药物
肝结核医院

你扛得住炎热来袭吗

你扛得住

炎热来袭吗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发热可使吞噬细胞活动性增强,抗体生成增多,白细胞内酶的活力及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抵御疾病的侵袭,促进机体恢复。因此,如发热不是太高,一般情况尚好,不应盲目或急于降温治疗。

你真的知道高热吗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高热在临床上属于危重症范畴。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肛温虽比腋温准确,但因种种原因常以腋温为准。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所谓低热,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0℃以上。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其前部为散热中枢,后部为产热中枢,这两种调节中枢机能彼此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小儿年龄愈小,体温调节中枢机能愈不完善,可致体温升高。新生儿汗腺发育相对不足,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受到限制,故天气炎热时,也可致体温增高。发热与病情轻重有时不一定平行。婴幼儿对高热耐受力较强,即使体温高达40℃,一般情况仍相当好,热退后很快恢复。相反,体弱儿、新生儿即使感染很严重,体温可不高甚或不升。年长儿体温较稳定,若体温骤然升高,全身情况较差,常常反映有严重疾病存在。如发热不是太高,一般情况尚好,不应盲目或急于降温治疗。但是发热过久或高热持续不退,对机体有一定危害性。可使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脂肪代谢发生紊乱而致酮血症,发生自身蛋白质的破坏而致消瘦,脑皮质兴奋、抑制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功能紊乱等,出现一系列严重症状,加重病情,影响机体恢复,因此应尽快查明原因。

让我们深度认识一下高热

高热是一些疾病的前驱症状,引起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急性感染性疾病和急性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如细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肤感染等,后者主要由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热、血清病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代谢疾病所引起。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哪些会引起高热。

急性高热

1.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2.非感染疾病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惊厥及癫痫大发作等。

3.变态反应过敏,异体血清,疫苗接种反应,输液、输血反应等。

长期高热

1.常见病败血症、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风湿热、幼年类风湿症等。

2.少见病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病。高热有哪些表现

发热是人体患病时常见的病理生理反应。不同的疾病,在发热时常有不同的其他症状,大体地说有如下几种情况:

1.发热伴寒战,可能是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败血症等。

2.发热伴咳嗽、吐痰、胸痛、气喘等,可能是肺炎、胸膜炎、肺结核或肺脓肿。

3.发热伴头痛、呕吐,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4.发热伴上腹痛、恶心、呕吐,可能是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等。

5.发热伴下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等,可能是细菌性痢疾。

6.发热伴右上腹痛、厌食或黄疸等可以是病毒性肝炎或胆囊炎。

7.发热伴关节肿痛,可能是风湿热或败血症等。

8.发热伴腰痛、尿急、尿刺痛,可能是尿路感染、肾结核等。

9.发热伴有局部红肿、压痛,可能是脓肿、软组织感染等。

10.间歇性发热伴寒战、畏寒、大汗等,可能是疟疾或伤寒等病。

11.发热伴皮下出血及粘膜出血,可能是流行性出血热、重症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或急性白血病等。注意

新生儿可有脱水热。婴幼儿于南方,夏季酷热时可发生暑热症。冬春季以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等多见;夏秋季以急性肠炎、菌痢、乙型脑炎、伤寒等较多见。小儿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等常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怎么应对呢

对高热患者应及时适当降温,以防惊厥及其它不良后果。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或烦躁不安者,在降温同时给予镇静药。发热待诊者,尽可能查明原因,可暂不给予特殊治疗,否则改变热型,模糊临床征象,延误诊断。

降温措施

1.物理降温: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除药物治疗外,最简易、有效、安全的降温方法。将患者置放于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流通处。用冷温毛巾或冷水袋,敷头额、双腋及腹股沟等部位,或用布包裹的冰袋枕于头部或放置于上述部位。亦可用冷水(28~30℃)或酒精(30~50%)于四肢、躯干两侧及背部擦浴。擦浴时如患儿出现皮肤苍白或全身皮肤发凉应立即停止。也可用冷生理盐水(30~32℃)灌肠,对疑为中毒型菌莉者更为适宜,既可降温,又便于取粪便标本送检。特别注意这些区域禁止擦敷:1、枕后、耳廓、阴囊处:用冷易引起冻伤。2、心前区:用冷可导致反射性心率减慢、心房纤颤或心室纤颤及房室传导阻滞。3、腹部:用冷易引起腹泻。足底:用冷可导致反射性末梢血管收缩影响散热或引起一过性冠状动脉收缩。

2.针刺降温:常用穴位为曲池、合谷、大椎、少商、十宣等。

3.药物降温:对未成熟儿,小婴儿与体弱儿一般不用解热剂降温。常用的解热剂有APC5~10mg/kg/次,或阿鲁散1-2岁婴儿每次1-2片(每片含阿斯匹林0.06克,鲁米那0.克)。也可用小儿退热栓(扑热息痛栓),1~6岁,1粒/次,一日1-2次,将栓剂塞入肛门。一定要遵医嘱服药。

如何预防

1、衣着要凉爽,切忌采用捂被子发汗的办法。

2、居室空气要流通,必要时用电扇来回吹风,千万不可关窗闭户不让孩子见风。

3、鼓励饮水,保持口舌滋润,小便通畅。

4、注意营养,不要随意忌口,无明显咳嗽的可多吃点水果,尤其西瓜,既能补充水分、糖分和维生素,又有清热的功效,此外还应注意大便通畅。

5、由于高热常见于体质较差的小儿,因而平日要加强体质锻炼,增强肌体免疫力;

6、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7、常备退热药,观察测量体温,一旦达38℃即口服退热药物,以防高热引起抽搐。

8、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复发。温馨提示

高热时不显性水分丢失增多,加之食欲减退,应及时补充水份和电解质。对于由感染引起的高热,应根据病情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对局部感染病灶要及时清除。因非感染性疾病所致的高热,也需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sudlu.com/gjhyy/69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