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咳嗽、胸痛、咯血、潮热、盗汗、消瘦、血沉增速为其主要临床特征。在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因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病,具传染性,虽然感染后并非立即发病,但一旦感染,终生有发病危险。
肺结核属中医学“肺痨”、“痨瘵”、“肺疳”等范畴。先天禀赋不强,后天嗜欲无节,酒色过度、忧思劳倦、久病体衰时,正气亏耗,为内因,外受“痨虫”所染,邪乘虚而入,而致发病。病位在肺,肺主呼吸,受气于天,吸清呼浊,肺气虚,则卫外不固,水道通调不利,清肃失常,声嘶音哑。子盗母气则脾气受损,而倦怠乏力,纳呆便溏。肺虚肾失滋生之源,肾虚相灼金,上耗母气,而致骨蒸潮热,经血不调,腰酸滑精诸证,若肺金不能制肝木,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上逆侮肺,则见胸胁掣痛,性急易怒,肾虚,水不济火,还可见虚烦不寐,盗汗等症。一般来说,初起肺体受损,肺阴受耗,肺失滋润,继则肺肾同病,兼及心肝,阴虚火旺,或肺脾同病,致气阴两伤,后期阴损及阳,终致阴阳俱伤的危重结局。现介绍几种中医灸法治疗方法。
艾炷灸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
1、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2、三阴交穴,在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内踝尖上直上3寸,自己的手指,4指幅宽,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
操作:将艾绒用拇、食二指搓成纺锤状,再以拇、食、中三指捏紧置于平板上用力压紧,即成艾炷。艾炷上尖下圆,呈圆锥形,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点燃施灸,点燃艾炷后,当病人感到烫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每烧一个炷,称为一壮。每穴灸5-7壮,局部皮肤红润时停止,每日或隔日灸1次,15-20次为1个疗程。
艾卷灸
[配穴第1方]
取穴:膏肓、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将一片3毫米厚的姜片放置于膏肓,点燃艾卷施灸。足三里、三阴交直接用艾卷灸,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配穴第2方]
取穴:尺泽、肺俞、膏肓、大椎、三阴交、太溪。
1、尺泽穴,位于人体的手臂肘部,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即是此穴(或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仰掌并微曲肘的取穴姿势。
2、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取定穴位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3、膏肓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取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
4、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5、太溪穴,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用艾条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灼,每穴灸15分钟,局部皮肤潮红时停止。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日。
艾条悬灸
取穴:肺俞、膏肓、太渊、阴郄。
1、太渊穴,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或仰掌,当掌后第一横纹上,用手摸有脉搏跳动处的桡侧凹陷者中即是。
2、阴郄穴,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操作: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应灸的穴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每穴灸5-10分钟,局部皮肤红润时停止。每日灸1次。
药物灸
取白芥子5克,研成细末,加陈醋适量,调成糊状,敷于结核穴(位于大椎旁开3.5寸处)、肺俞、风门、心俞、肾俞。每次取3穴,各穴轮换使用。灸后3小时局部皮肤烧灼感,充血、起疱,按常规处理。每4-5日施灸1次,3个月为1个疗程。
1、结核穴,位于大椎旁开3.5寸处。
2、风门穴,位于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心俞穴,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九道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