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血是指血液随着小便排出体外而言,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症状。有許多泌尿系统的疾病,均可出现尿血的现象,例如腎结核,腎肿瘤,肾盂結石,膀胱结石,膀胱肿瘤,膀胱炎等症都可以引起。除了泌尿系统的疾病以外,各种出血性素质疾患,如紫癜,血友病,白血病等也可以引起。祖国医学对于尿血症发生的原因及它的病理机轉,从整体观点出发,認为体内各个脏腑都有相互联系的关系,因此当遇到尿血的病例时,全面地进行辨証,然后才定出治疗的法則。
尿血症的病发机转
血液居于脉内,循环于人体,荣养五脏、六腑以及全身的各个组织。人体各部分由于受了血的营养,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若因某种原因使络脉损伤,血液不能循常规循环而外溢,則发生失血现象。灵枢百病始生篇記載:“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則络脈伤,阳絡伤則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阴络伤則血内溢,血内溢則后血”。由此說明,络脉损伤,就要发生出血。为什么络脈会发生损伤呢?与尿血有关的机轉,有以下三点。
1.与气的关系气与血都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虽然在功用有些差别,然而两者之間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灵枢荣卫生会篇記:“夫血之与气,異名同类,就証明了这一点。气与血的形成,都是由水谷精微所化,因此,它們的来源是一致的;同时,它們两者之間,是互相依賴,互相协助的。血在脈管内运行,循环于人体,要靠着一种动力才能完成这种作用,而这种动力即是气,是所謂“气为血帅”,“气行血自行”。然而气亦必有血为依附,才能发揮其生化运动作用。两者之間又能互相影响,气血失调在临床上就会出现許多病症。素問调經論說:“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經,血气离居,一实一虛。”又說:“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虛,血之所并为气虚。这說明气血两方,有一方发生了病变,则可影响到另一方。如果气盛,则能逼血妄行,上送从口鼻而出;假如气虚,则不能摄血,血从下渗而为尿血。
2.与膀胱的关系膀胱为尿液儲留之所,当然与尿血有密切的关系,膀胱热结,则发生尿血症状。内經云:“胞移热于膀胱,为癃、血”。血証論說:“热结膀胱则尿血。”杂病广要记载:“夫尿血者,是膀胱有客热,血浮于脬故也。血得热而妄行,故因热流散,渗于脬内,而尿血也。”根据张景岳的学說,血属阴,不宜动,如动則为病。而引起血动的原因,除“气”以外则为热,济生拔粹说:“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此說明了热极则能使血妄行,而发生出血的现象。根据文献記載,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儲之所(此津液是指小便而言),因此,热結膀胱,就可以发生尿血。
3.与五脏的关系尿血虽然与气及膀胱有密切的关系,然而五脏的疾患,也可以发生尿血。証治心得說:“血虽主于心,五藏凡有損伤,妄行之血,皆得如心下崩者,渗于胞中;五藏之热,皆得如膀胱之移动,传于下焦。”此明确指出五脏的病变,均可引起尿血。
(1)心一一心为血液循环的主要器官,在祖国医学中也肯定了它的重要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論篇:“心主血”;素問五藏生成篇:“诸血者皆屬于心”;灵枢痈疽篇:“經脉流行不止,…夫血脈营卫,周流不休。”此皆说明心与血以及循环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心发生了病变,当然亦会发生出血现象。心属火,当心火旺盛时,則可引起血液妄行;心与小肠相表,小肠的經脈也络于心,在灵枢本输篇上有:“心合小肠”的記載;巢氏病源說:“心主血,与小肠合。若心家有热,結于小肠,故小便血。”因此,心火旺盛,则能移热于小肠,小肠火盛,則血渗膀胱而患尿血。
(2)肝—一肝有儲藏血液与調节血量的作用,在内經中亦早有記載,如素問調經論篇:“肺藏气,肝藏血。”素問五藏生成篇:“故人卧,血归于肝”。肝除了有貯血作用外,尚有生血的功能,如素问六节藏象論:“肝者……其充在經,以生气血。”肝属木,如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則血脈得畅。假如木郁如火,则血不和,火发为怒,則血液横逆妄行。如气火上逆,就要发生吐血的症状;如不上逆,而逼返下焦,就要发生尿血症状。
(3)脾——脾在血液方面的作用,主要是“统血”,也就是說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血之运行上下,全賴乎脾。同时,在生血方面,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如血証論說:“食气入胃,脾經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謂之血。又說:“脾气不布,则胃燥而不能食,食少而不能化,…不能生血。”所以脾与血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假如脾阳虚,則不能统血;脾阴虚,則不能滋生血脈,在临床上亦要见到出血的现象。不过在临床上,由于脾阳虚而引起的出血症状,多为吐血、便血;而发生尿血者,多与肝經火旺同时存在。
(4)肺——肺主气,肺与血似乎沒有什么直接关系,然而仔细分析,肺在血的合成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灵枢荣卫生会篇上說:“中焦亦并胃中……泌糟粕,蒸精液,化为精微,上注肺脈,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由此可說明血液在通过肺脈以后才形成的,同时,素問經脈别論說:“肺朝百脈”,而且肺为心君的相傅之官,所以它能輔助心脏,主宰人体的血液循环,有治理調节的作用。若肺有损伤,則血妄行;假如气上逆,则血亦上行,而发生吐血,此因“血随气行”之故。若气不上逆,則可以从水道下降入胞中,而发生尿血。血証論說:“肺为水之上源,金清則水清,水宁則血宁。”此也说明了肺的病变,可以引起尿血。
(5)肾一一肾为水脏,具有管理全身水液的功能。这一功能的产生,主要是靠肾脏的气化作用;所排出的水,則达于膀胱。假如肾水充足,則火藏于水中,如果肾水不足,则阴虚火旺,火不归之,而热结于膀胱,发生尿血証状。
尿血症的原因
根据以上的病理机转,气虚、膀胱结热与五脏的病变,均可发生尿血症。然而五脏的病变引起尿血症,在临床上常见到的多以心、肝、腎三脏为主,单独由于肺、脾二脏所引起者,較为少见。现将临床上常见的病因归纳如下:
1.湿热結于膀胱。
2.肝火下迫,脾失统攝之权。
3.心經火旺,小肠结热。
4.气虚不能攝血。
5.肾阴亏损或肝肾两亏。
6.肺虚不能制节其下,妄行之血,从水道下降于胞中。
以上的这些病因,与外界的因素也是分不开的。主要发生尿血的誘因为:飲食不节,嗜好烟酒,辛辣炙烤等刺激食物或用力过度,伤气損络,以及縱慾伤肾,肾阴亏损等所致。
尿血症的症状与診断
尿血症在临床上主要的症状是小便带血。但在见到血尿症状时,我們首先应区别是血淋还是尿血。其主要的区别点,是尿道的痛与不痛:凡尿道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其次則应辨别症候的虚实寒热,以及脏腑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1.实症多为热症。即热結膀胱;由肝火下迫,心經火旺及湿热重所引起。其主要症状为小便带血,或并有血块,尿道无疼痛感,但觉灼热,口干,脈滑数等。
(1)肝火下迫——除上述症状外,尚可见少腹滿,胁肋刺痛,或寒热往来等証状,脉或弦数。
(2)心經火旺(小肠结热)——除主要症状外,兼有舌咽作痛,或怔忡懊憹,舌質尖紅等症状。
(3)湿热重一一除主要症状外,有时小便有混浊,苔腻。
12.虛証多为气虚或阴虚火旺,腎阴亏损或肝腎两亏;或为肺虚不能制下所引起。其主要症状为精神疲劳,乏力,头昏眼花,腰痠痛,尿时不热,脈沉涩细弱等。
(1)气虚一一除有以上的主要症状外,并兼见面唇无华,四肢常冷,舌質淡红,脉细弱等症状。
(2)腎阴亏損或脾肾两亏——除其主要症状外,其尿中血液不多,色淡不鲜,舌質红或絳,脈細数等症状。
(3)肺虚——除有主要症状外,可能见有咳嗽,气短,口渴等症状。
尿血症的治疗
治疗尿血症首先应嘱患者静养,避免过劳及一切誘发因素,忌食一切辛辣刺激食物如酒、葱、辣椒等,以及油腻饮食。多饮水,避免尿的浓縮。
藥物的治疗,当然以止血为目的,然而由于尿血症的病因多种,同时也有虚实塞热的不同,假如单純用止血藥来治疗,不但违反辨証論治的原则,而且也是一种治标的方法,在临床上往往得不到效果。在祖国医学中特别强調“务明其源,力求其本”,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論篇上所說的“治病必求其本”,素問标本病传論也說“治标本者,万事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这些都明确的指出治本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在治疗时,也应該从病源論治。因此,在临床上除应用止血、涼血、养血、活血等法則外,气虚者还須益气,肾亏者还須温肾,肝火旺者还須泻肝,方可得到疗效。现将治疗法則分述如下。
1.实症用清热止血法。常用藥物如生地、蒲黄、木通、阿胶珠、小薊炭、黑山梔、川連、黄柏、丹参、茜草等味。
(1)肝火下迫——宜泻肝胆之火,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湯(龙胆草、黄芩、梔子、泽泻、木通、車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
(2)心火旺——宜涼血止血,清心經之火,常用方剂如小薊飲子(小薊、蒲黄、藕节、滑石、木通、生地、梔子、淡竹叶、当归、甘草)。
(3)湿热重——宜清热利湿,如加味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梢、赤茯苓、琥珀末)。
2.虚症用温补止血,补气摄血法,常用药物如黄芪、人参、甘草、白术、阿胶、当归、蒲黄、茜草、生熟地、鹿茸等味。
(1)气虚——宜补气攝血法,常用方剂如补中益气湯(黄芪、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当归、升麻、柴胡、姜、枣)再加止血之品。
(2)肾阴亏損——宜滋阴壮水,常用方剂如无比山药丸(五味子、肉苁蓉、菟絲子、杜仲、山药、赤石脂、茯神、山萸肉、巴戟天、牛夕、泽泻、熟地),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加牛夕,再加止血之品。
(3)肺虚——可用清燥救肺汤(桑叶、石膏、阿胶、人参、麦冬、杏仁、黑芝麻、甘草、枇杷叶)加藕节、蒲黄。
以上仅是治疗的一些法則,临床时尚須根据辨证論治的精神,視其当时的病情,给予适当的加滅。
小结
尿血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发生与气血,膀胱及心、肝、肾三經,有很大的关系,常由于饮食不节,过劳及縱欲所誘发。在症状上,有虚实寒热的不同。因此,我們必须正确地掌握辨证論治的法則,进行治疗;并且应该着重治其根源,才能获得应有的疗效。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