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肝区段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个体化精准治疗
获奖人:李相成、王科、吴晓峰、李长贤、焦晨宇
导语
肝门部胆管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肝门部胆管癌解剖位置特殊,可早期侵犯肝门部的肝组织、血管、神经及淋巴组织,以致根治性手术难度相当大,手术切除率较低,预后较差。然而手术切除仍是目前肝门部胆管癌唯一可能获得治愈的方法。
肝门部胆管癌是肝胆外科领域最前沿、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国内外公认的肝门部胆管癌标准治愈性切除术式为肝叶切除、尾状叶切除及肝外胆管切除、区域淋巴结/神经丛清扫及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然而,近年来文献报告这种手术的病死率平均高达7%(4%-2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71.2%,而5年生存率仅为20%-40%。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范围大,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增多,死亡率高。目前只有少数国内外大型医学中心能够安全规范的开展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
近年来国外有学者建议对于适当选择的病人采用小范围肝中叶切除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有功能的肝实质。小范围肝中叶切除指切除肝门附近的肝段/亚段,和大范围肝切除相比,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较低,但是存在潜在的切缘阳性可能,增加肿瘤复发的可能性。外科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一方面要强调根治性原则,尽可能扩大手术范围来获得根治性切除(R0);另一方面也要确保术后残留肝的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因此,制定合适的个体化肝切除范围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有重要意义。
李相成教授团队施行肝门部胆管癌手术
李相成教授团队在10余年前开始探索肝门部胆管癌的诊疗方案。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团队创新性提出:基于肝区段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个体化精准治疗,以精确的术前影像学评估为依据,结合术中不同入路的探查,在保证肿瘤R0切除的前提下尽量保留残留肝体积,提高肿瘤根治性,改善术后肝功能恢复,真正达到肝门部胆管癌的个体化外科治疗。
图1肝门部胆管癌三维重建和手术切除后照片
经过10余年的积累总结,目前基于肝区段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个体化精准治疗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鲜明技术特色,吸引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就诊。多次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技术分享和手术演示等。李相成教授团队肝门部胆管癌的切除率、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生存的数据和国际一流肝门部胆管癌的诊疗中心报道相近。累计开展基于肝区段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个体化精准治疗根治术逾例,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率达74.61%,R0切除率67.88%,并发症发生率5.70%,死亡率1.55%;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33%、25%,在手术技术和手术效果预后方面已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多次应医院进行手术演示和学术推广,协助和指导开展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形成了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年-年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曲线和复发率
王学浩院士点评
李相成教授团队在本中心施行中国首例活体肝移植的基础上,将活体供肝切除技术和精准肝脏外科理念应用于肝门部胆管癌,对基于肝区段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个体化精准治疗进行十余年的探索研究,降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明显技术特色。
李相成主任医师
王科副主任医师
吴晓峰副主任医师
李长贤主治医师
焦臣宇主治医师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