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街,缤纷往事。
南兴街,曾是清末民初广宁县衙南门口的集市通衢,是指县衙旧南门口至武魁门楼两旁曾经商铺、临时摊档林立的集市。现在的行政区域叫南兴巷。这里说的南兴街也是指以前与之相连的石路巷、武魁门楼、中宪第、庙背巷、乡贤第等古街古巷一直通到流川水埗那条铺着青石板,两边有排水沟的古街。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清代县官到广宁走马上任,先乘船走水路至距县衙南街十多里路的官埠(现官步)上岸,坐轿经接龙、青云二桥,朝县衙方向走到护国村,经乡贤第、庙背巷、石路巷、中宪第、武魁门楼、进入南兴街,踏上寓意“平步青云”的青云路,再向东碾转“紫气东来”的东门巷,最后入主县衙,成为古称“宁阳”人们祈以“广泛安宁”良好愿望的小山城的主宰。由此,这南兴街及与之相连的乡贤第、庙背巷、中宪第、武魁门楼等古街古巷便是上任县官“平步青云”、“紫气东来”的必经之路。
乡贤第
乡贤第,进入护国后通往南兴街的第一村。乡贤,指村中品德、才学兼优备受乡亲父老推崇、敬重的人。在广宁县城南街地区,能称得上“乡贤”的只有两处,一处是科举高中迭出,乡贤达士众多,乡贤文化厚重的南街新楼村;另外一处就是护国村的乡贤村了。走进这护国乡贤村,这里原有的锅耳屋、古牌楼荡然无存,只有一块锈斑的上书“乡贤村”的铁片,刷出了它的存在。但这里曾经走出的震古烁今的人和事,静静流淌的地杰人灵,仍在这坊间传颂。
陈以琚,乡贤第走出来的一代爱国志士。据《广宁县志》(——)记载,陈以琚,黄埔军校(中央军校)十三期炮兵科毕业。学生时期便投笔从戎,投身抗击日本侵略者,挽救国家危亡,转战湖南、贵州等地,由于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屡立战功,从排长、连长晋升为少校营长。年,在著名的长沙保卫战中英勇牺牲,时年24岁。其家属一直享受政府的慰问和抚恤。陈以琚浴血抗日救国,曾多次推迟婚期,家人无奈,唯有以公鸡代为拜堂完婚,妻子倚闾企盼却盼来丈夫为国捐躯的噩耗。
陈以琚之弟陈以志撰文回忆,当年驰骋疆场的陈以琚曾给家里写信,“国难当头,日寇未除,何以为家?况我军务在身,尽忠实难尽孝……,待把日寇消灭后,我自当跪在母亲面前负荆请罪。”
唐诗圣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的是战火纷飞,将士战疆场,家里多么想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但陈以琚的家书却是铮铮誓言:“鞑虏不除,何以为家?”,热血青年“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的爱国情怀,言之谆谆,意之殷殷。
我站在拟似的乡贤第门楼旧址,凭吊这位为抵御倭寇而置生死于度外的英勇先贤,目光与虚拟的百年前宅第相遇,一种肃然起敬的情思油然而生。
陈以志,陈以琚的亲弟,一个饱读诗书的教书匠。自青年时就站讲台,执教鞭,鞠躬尽粹,为国家教书育人。无奈被“右派”,进农场,与讲坛绝缘。其后涅槃重生,重返讲坛,一直在县级中学任教,殚精竭虑,辛勤耕耘,在乡邻和同事眼里都是个口碑极佳的为人师表。他在乡贤第的祖宅被征用,搬到了当时县城知名的休闲景点万竹园和古琴岗对面。那年,他自撰春联:“日观万竹千秋翠
夜听古琴万世音”,那才思敏捷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在当时护国村一时传为佳话。陈以志退休后,笔耕不缀,成为《广宁文史》特约撰稿人。一直以来,《广宁文史》都有刊发他撰写的史料文章。另外,他的几个远房近房兄弟,多数是人民教师,这乡贤第是护国村教师居数最多的村子。
终生不辞劳心苦,悬壶济世作善人。悬壶济世,享誉杏林的王云溪,是乡贤第王屋走出来的一代名中医。这个清末秀才,立志悬壶济世,为世人解除疾病苦痛。所以转学医道。据《广宁县志》(——)记载,王云溪“为民治病,直至古稀之年,行动不便,仍为来舍求医者诊病,对村中贫苦病人,常赠钱药,远道来诊者,常设便餐相待……”这样一个以良好医德,以精湛医术普济众生的乡村郎中,曾著《伤寒论浅释》、《金匮浅释》、《百病验方》、将医德医术传与后人。其后人王修轩(南街著名老中医,坐堂医师擅长内儿科),王广选(又名王二叔,南街著名老中医,擅长内儿科),王爱珍(擅长妇科,杂症),他们将乡贤第老中医的医德医术代代传承。
还有那个从乡贤第叶屋走出来的粤剧名伶“金絲猫”。据传,她的原名叶妍平,自幼爱好粤剧,青年时就在各剧团担纲“正印”,由于声、色、艺俱佳,在粤剧舞台上扬名省内外。值得一提的是她的敬业精神。据有关史料记载,她为了演戏更投入,更逼真,她让人将真棺材抬到舞台上,根据剧情需要她真的躺到棺材里。这样,“金絲猫瞓真棺材”轰动一时,成为人们赞扬叶妍平演戏认真,深入角色的佳话。
江苏省如皋县城东有条宋代古巷——集贤里,走出了王氏一门四进士、一状元;走出了兵部尚书——戴联奎,走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代名人——冒辟疆、董少宛,走出了曾任广宁知县,后官至广东钦州散州知州的清进士——袁祖安。
连接南兴街的第一村——乡贤第,走出了可歌可泣的抗日志士——陈以琚;走出了悬壶济世,饮誉杏林的老中医世家——王云溪;走出了陈以志等一代为人师表;他们都无愧“乡贤”之美誉。
庙背巷
这二十来座雅致的三间两廊锅耳屋,巷道纵横规整,清爽光洁的青石板路径通幽,这就是连接南兴街的著名古巷——庙背巷。幽幽巷道,寂寂古屋,写满缤纷故事,这里的主人都非寻常百姓人家。
国民党广宁县末代县长陈嗣运就出自这庙背巷。陈嗣运,毕业于上海大学,曾任广东省议会议员,本县文治学堂教员,国民党广宁县党部书记长,党部执委等职。年8月,原国民党广宁县县长古绍辙向人民投诚起义,陈嗣运被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任命为广宁县长。在广宁县全境解放前夕,他率国民党残部负隅顽抗,最后被解放军生擒处决。这出自于南兴街庙背巷的当了不到两个月的末代县长的一生就这样划上了句号。
陈嗣运之父陈绮園,清末秀才。民国时期任广宁县事委员会、县公所委员、广宁县建设委员会委员。年,在任广四县公路建设委员长期间,他亲自到广州採购汽车,从此以后广宁就有了公路和汽车。另外,他出钱出力支持广宁教育事业建设,与广宁中学创始人冯肇光等人创建了广宁中学,九十多年前的建校纪念碑“建筑县立中学校筹备员”中第一个就刻上“陈绮園”。
“芳齐公祠”是庙背巷人的物业。这是一座三进大厅房,配有天井、廊房、厢房、巡廊、厨房、围墙,十分完整,周全。“谨案芳齐公祠在护国坊西边,道光三年八月其子寓宾公及湖暨孙子和乐和兰曾孙燠同建者也。”这“芳齐公祠”,庙背巷人陈寓宾、陈湖、陈和乐、陈和兰及陈燠共同出资兴建。他们以祖先陈型蕃之号“芳齐”而取名“芳齐公祠”。这祠堂,既是庙背巷人供奉祖先的场所,又是整个南街市民子第读书求学的学堂,庙背巷人陈以盈等曾任该学校校长。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便是广宁县城唯一的全日制公立小学校。直到今天,一提起“芳齐公”,那些曾经在那里度过小学时光的过来人,就会想起那祠堂第一进多数是星期一召开校会的宽敞的大礼堂,第二进是天井和走廊,过天井经巡廊就来到了这祠堂的最后一进,这是老师们办公的地方,叫校务处。直到年,这座由庙背巷人集资兴建的“芳齐公祠”还是广宁县南街第一小学校。
这庙背巷还有一处别具特色的建筑物,我们当年唤其作“大厅”。其实,这是一幢十分宽敞的厅房,现在回想起来,空间面积足有二百来平米,砖朩结构一层,净空有五米多高,透光,空气流通也很好。厅内正面靠墙一张案台上供着庙背巷先人的神牌以及香炉等各种祭祀用具。据说这大厅是当年陈嗣运发动族人筹资兴建的,主要供族人祭祀、供奉先祖所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三面红旗”时期,这里曾被作为护国民办小学课室,笔者作为人民公社第一代小学生,由广东大革命时期四大民运领袖之一的周其鉴之女周雪梅作教师,在这里完成了初级小学课程。现在,这大厅已被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豆腐印”,象七十二家房客乱糟糟的,完全没有了祭祀场所的庄严肃穆,没有孝子贤孙恭恭敬敬顶膜礼拜,香火鼎盛的景况,也没有了昔日的宽敞和豪气,不禁令人唏嘘不已。只有由几大块花岗岩石板垒彻的正门口,还巍巍然而不倒,保持着当年的风骨,隐约可觅这大厅当年的辉煌。
中宪第(岱球公祠)
中宪第(岱球公祠),座落在南兴街口。这岱球公祠,缘于乾隆四十九年四月对护国陈姓先祖一蕃的诰封。当年朝廷诰封的圣旨是这样下的:“……陈一蕃乃捐职州同加五级陈绅之父善积于身详开厥后教子有义方之传家裕堂构之遗兹尔子克襄王事封尔为中宪大夫……”另有文记载:“以子绅贵,诰赠朝议大夫,诰封中宪大夫”相传这陈一蕃,五子十三孙,个个有功名,这五品官陈绅是其中一子。朝廷为了表彰陈一蕃教子有方,为朝廷培育了有用之才,对陈一蕃诰封朝议大夫,晋赠中宪大夫。虽然这朝议大夫和中宪大夫都是没有实权的虚文职(中宪大夫始设于金代,位列正五品,元升正四品,明朝为正四品升授正阶,清朝为正四品),但这确是十分荣耀的事情,于是陈姓族人就在南兴街边建了间祠堂,以纪念这教子有方的陈一蕃,由于陈一蕃获封赠中宪大夫,所以这岱球公祠又叫中宪第。
“谨岱球公祠(中宪第)在护国坊南兴街口西边。坐壬向丙兼亥已,光绪二十三年八月六传嗣孙讃修就公书室故址改建者也。”《陈氏天德祖族谱》说出了这岱球公祠的縁由。这中宪第一共前后两进两廊。前后进左右厢房,十数条坤殿木大圆柱,支撑着这三丈多高的单层瓦面,红墙绿瓦,整个祠堂森严肃穆,是护国村里少有的宅第。祠的正面门外是几百平米的平台,记得小时候人民公社化时,祠正门宽阔的平台上摆了一桶桶一箩箩热气腾腾的白米饭,人们在这里吃饱三餐干饭不用钱,过了一阵子“共产主义”的日子。接着,这岱球公祠经历生产大队部,文革中是批斗“走资派”和“阶级敌人”的会场,派性搏斗时是武斗指挥部,后来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体制中,这里成了生产大队(联队)加工企业——竹器加工场。这座曾经显赫有名的中宪大夫宅第的最后结局是在八十年代末期被拆掉作了肉菜市场。此后,这里是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低级集市特有的吆喝声不绝于耳,与昔日中宪大夫府第之肃穆庄严形成极大反差。
昔日中宪第今天菜市场
武魁门楼
相隔于岱球公祠(中宪第)斜对面,正于南兴街边,曾有一座高大规整的牌楼(门楼),这门楼横楣牌匾上书苍劲有力的“武魁”二字,这就是整条护国村赫赫有名的以科举功名命名的“武魁门楼”。说起这门楼,据道光广宁县志记载,缘于此地有一青年陈得时,于清朝嘉庆二十三年(公元)考取了武举人,得时后人在村口处建一牌楼(门楼),门楣镶嵌上书“武魁”二字的牌匾,寓意“武中之魁”,以纪念这武举人前辈,光宗耀祖,于是就有了“武魁门楼”,也有人以陈得时武举人而称“得时门楼”。
这武魁门楼始建于何时,牌匾为何人所书,已无从考究,但却毁于集体生产体制时的七十年代初。那年头,生产队无条件执行上级集体养猪的决定,硬是将这武魁门楼拆掉建生产队猪舍,这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材料就毁于一旦。人们还记得在人民公社大生产年代,有人以“武魁”为对头,在武魁门楼贴上对联:“武力集中勤生产魁星踢斗夺丰收”,尽显这武举人后代的豪迈气概。
陈得时后人无愧于武举人。他们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自行组建了一支武术醒狮队伍,要将武举先辈的习武健身,崇尚武德的精神发扬光大,代代传承。他们坚持每年的喜庆节日为村民表演武术和舞狮技艺,深受广大市民的赞赏,几十年来,这武术醒狮队不断扩大,武术醒狮表演水平也逐步提高,现在已更名为“护国醒狮武术队”,继续活跃在县城乡村,娱乐于民,传播武举人的武德武艺,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可惜,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武魁门楼灰飞烟灭,在重新划分行政区域,确定街区名号时,武魁门楼没有了名份,这座护国村唯一以科举功名而命名的百年牌楼已成永远,只有那几块上书“武魁门楼”的纸板在风雨飘摇中昭示它的曾经存在。
青云路
走过武魁门楼拐个弯就来到了青云路(现叫青云巷),这是南兴街的最后路段。说起青云路,那不可得了,这确是县城南街的风水宝地。
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朝天启三年,广宁第十八任知县黄梦瑞,苦于这广宁建县六十年来竟无一人考取功名,他苦思冥想,突然心血来潮在县城西边的都巷坪后山鼓琴岗上建了座文笔塔,以借此塔改变“名谐就绪,惟文运未兴。”之局面。时隔十三年后,仍不见广宁文运昌盛之景象。至崇贞九年,这文笔塔不显灵,被时任知县刘苏拆掉了。至乾隆十八年,时任知县李本洁再建文笔塔,直至广宁开疆建县二百二十年后的乾隆五十年,广宁还是“科甲寥寥”,情急之下,人们再也不去折腾文笔塔了,而是从另一个介面去探寻究竟。大家想到了“欲兴文运首重学宮欲重学宮须启文明之门辟青云之路”(李谒圣《广宁青云路记》)。还有幕僚提出南门口城墙正对着学宮,会影响开通后的青云路的视线,于是乾隆五十八年,将南门口移动到了现在的位置,这样,移南门口,开青云路就成了关乎广宁文运昌盛之重中之重的大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开青云路一事一直拖至嘉庆十六年才正式动工。不过,由于大家意见一致,而且当地人陈昌言首先献出铺地,其他当地乡绅乡民也“或货其地或易其居”,支持开辟青云路,工程进展顺利,于当年十一月便告开通。嘉庆十八年,又在青云路口竖起了高高的花岗岩牌坊,顶端书“青云”二字,器宇轩昂,十分醒目。
移了南门口,开通了青云路,竖起了青云牌坊,果然立竿见影,不到三年,这广宁文运畅通,恩贡、武举、拔贡、学贡等等科举高中者“文武科名联翩接踵”,大家大喜过望。不过,至于这移南门口,开青云路,竖青云牌坊,是否真的那么灵效神奇,还是与当时的广宁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大气候有关,这就见仁见智了。这不,满清统治中国后,由于广东人民的反抗,而南明永历王朝定都在与广宁近在咫尺的肇庆,所以直至顺治七年广宁才有第一位清政府任命的县令沈希张到任。后来又是三藩中的杀人魔王平南王尚可喜管治广东。又经历海禁,史载,海禁期间,西江商旅几乎绝迹。清朝前段的几十年,广东可以说是民不聊生。至乾隆初期,广宁全县人口不到一万。后经康乾盛世几十年的沉淀养生积聚后,至嘉庆年间经济、人口呈爆发性发展。嘉庆二十年人口已达十万,县城建设,开青云路两年后开新东街,使南门口形成十字路口,繁荣集市已具雏型。两年后又将青云、接龙二桥由木桥改建为石桥,这些都可以说是造就了广宁文运畅通,“文武科名联翩接踵”的大气候。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青云路也确实是气度不凡,不但润泽当代,而且福荫后人。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青云路就有了第一位本科毕业生,接着下来的便是国家专家库专家,正厅级和正、副科级领导干部、大学教授等也象二百年前一样“联翩接踵”。那个五十年代的本科毕业生,一直从事史学、教学科研,在史学研究上有独特的见解,现年八十多岁的他还以副研究员的身份继续对史学的探究。还有那个国家专家库专家,更是在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成就,成为环境保护领域出类拔萃的高级工程师。如果告诉你,这十数名非等闲之辈都出自这不到五十米的窄窄的寓意平步青云的青云路,你真的不得不折服这风水宝地是何等的法力无边了。
碧海桑田,星移斗转。那文革年代,这南兴街及与南兴街连接的古巷古村名都被作“四旧”革命了,换上了富有革命色彩的名号。武魁(红心)、青云路(红光)、乡贤第(团结)、庙背巷(朝阳)、倒装村(前进)、石屋巷(红卫)、新沙寨(新风)、十三行(东风)、三多村(红旗)。
步履蹒跚,从乡贤第到青云路,走完这百年老街。岁月留痕,往事依稀;倘佯这南兴街、乡贤第、庙背巷、中宪第、武魁门楼和青云路,那依稀可辨的锅耳屋、青石板巷道和少数幸存的画栋雕梁,那灰塑,那砖雕,那扣马梁,重檐,寻觅清末民初广宁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划痕,那经历了百年风雨,承载了世世代代父老乡亲悲欢离合的古村古巷,那回不去的悠悠岁月,那不可重来的漫漫往事,俱往矣,今天的南兴街,历史已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THEEND-广宁在线最新推出便民小程序,提供免费的求职、招聘、求租、出售、二手、房屋、新店开业等商家推广信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