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颁奖典礼
公元年,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青蒿素提取
时间回到49年前,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实验室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在上世纪60年代末,常用治疗疟疾的药物——氯喹和奎宁已经失效,但疟疾患者却在持续增加。每年有2亿人死于疟疾传播。疟疾,是一种主要经由蚊虫叮咬传播的流行病。据史料记载,早在多年前的殷商时代,疟疾就已开始流行。▲WHO疟疾预防成果
这种传染病一旦出现,便死伤无数。20世纪60年代,在越南战场,一场大面积的疟疾爆发,借着战争的温床日益发酵。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越南向中国发出求助。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下,一场对抗疟疾的战争开始轰轰烈烈地展开。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秘密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时年,三十九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踏上了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建国初期防疟疾宣传材料
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籍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青蒿和青蒿素分子结构
屠呦呦是诺贝尔医学奖的第十二位女性得主。她名字是父亲依照“女诗经,男楚辞”的传统起的,出自《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青蒿,中国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长在山野,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的父亲给她起名时,并没有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也没有想到屠呦呦正是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一个名字,一本古籍,一枚小草,改变世界的故事。灵感之源▲肘后备急方
要讲屠呦呦和青蒿素,得先谈另一个人和他的故事,这个人就是给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灵感的东晋药学家葛洪,屠呦呦正是从他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获取灵感,发现了青蒿素。说起葛洪,有人说他是中国古代的化学家、医药学家、科学家,有人说他搞的都是封建迷信。他被奉为道家仙人,写过神仙传,记载了72位神仙的事迹,坚信人能长生久视,与天地齐寿。他带领军队镇压暴乱,受封“伏波将军”。他是预防医学创始人和免疫医学介导者,曾经辟谣了很多关于流行病的迷信理论。▲葛洪养生论
他进行实地考察和科学实验,通过化学方法提炼黄金、硫化汞、硫化砷、氧化汞等物质,并记载了结核病、天花、恙虫病、脚气病等疾病,提出了预防和治疗狂犬病的免疫学理论,发现了对抗疟疾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治疗药物和办法。传说他的著作颇多,涉及哲学、医学养生学、神仙术数学、天文学、文学、军事学、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多个方面,这些传说中的著作如今大部分亡佚,或是后人假借葛洪之名撰写,保存比较完整的有《肘后备急方》、《抱朴子》、《西京杂记》等。如果葛洪活在当代,他的头衔应该是这样的: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岭南医学界领军人物,东南战区陆军总司令,百家讲坛特约主讲人,博物学家,预防医学和免疫医学的倡导者,诺贝尔化学和医学奖候选人,著作等身的当代作家……▲葛洪像
葛洪生活在东晋时期,他的祖上葛玄是道教灵宝派祖师,被尊称为“葛天师”,又称太极仙翁,与张道陵、许逊、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在他等身的著作中,有一本书叫《肘后备急方》。书名的意思是,放在肘后,随身携带,随时参考,以备应急。书中收集了大量的急救方子,都是他在游历和行医过程中,收集和甄选出来的验方。在撰写过程中,葛洪注重搜集、研发对症的良药和良方,还设身处地为贫苦老百姓着想,大力推行简易有效的治疗方案。依照他的说法,书中“选录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以便“贫家野居所能立办”,所用药物多为山乡易得之物,如黄芩、栀子、葱、姜等。书中有不少治疗疫病的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如用麻黄桂枝治哮喘、黄连疗泻痢,用雄黄、艾叶消毒等。鉴于该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现代人誉之为中国首部“抗疫手册”。▲脉诊图
葛洪还对急性的传染病做了科学的解释,指出病因并不是天灾和鬼神作怪,而是中了外界的疠气(即微生物传染,包括原虫、细菌、立克次氏小体和病毒等),在没有显微镜的年前,这种见解是很高明的。葛洪在在肘后备急方还记载了“尸注病”,说这种病千变万化,互相传染,感染之后会浑身疲乏,日渐消瘦,这即是现在的结核病,结核菌会导致人体多个器官致病,引起肺结核、骨结核、脑膜结核、肠结核和腹膜结核等,葛洪是我国最早观察和记录此病的人。肘后备急方还记载了狂犬病,并且葛洪根据朴素的中医哲学理论,采用以毒攻毒的办法,将咬人疯狗的脑浆,涂抹在被咬者的伤口上,发现果然有的人就没有发病,葛洪的这种方法其实是最早的免疫学思想萌芽,要知道欧洲的免疫学是从巴斯德开始的,他就是用人工的方法使兔子感染疯狗病,然后把兔脑髓提取出来,制成针剂,来预防和治疗疯狗病的,他们二者的科学理论是一样的。除此之外,葛洪还记载了天花、恙虫病、脚气病、沙虱毒等传染病。西方人认为最早记载天花的是阿拉伯医生雷萨斯,其实葛洪的时代比雷萨斯要早年,关于沙虱毒的记载,葛洪比美国医生帕姆要早1年。▲葛洪炼丹图
葛洪还是著名的丹道学家,这在西方被称为炼金术士,即今天的化学家。他曾合成的药物有密陀僧(氧化铅)、三仙丹(氧化汞)等,葛洪在炼制水银的过程中,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对朱砂(硫化汞)加热,可生成水银,水银与硫化合,可变成硫化汞,用四氧化三铅可以制得铅,铅也可以合成四氧化三铅,雌黄(三硫化二砷)雄黄(五硫化二砷)混合加热升华,直接成为结晶。他记载了用铜青(碳酸铜)可以治疗皮肤病,密陀僧(氧化铅)可以防腐,松节油能治疗关节炎,雄黄、艾叶可以消毒等药效学知识。现代科学证实:雄黄中所含的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艾叶中含有挥发性的芳香油,毒虫很怕它;铜青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所以能治皮肤病;密陀僧有消毒杀菌作用,所以用来做防腐剂。而这些科学证实,在1年前,都被葛洪记载过。然后,关键的一条来了!▲葛洪肘后备急方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里提到治疗疟疾的方法——《肘后备急方》·卷三·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正是从中获得了灵感——“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青蒿素——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屠呦呦在诺贝尔获奖典礼上的演讲节选)青蒿入药史▲捣药图
关于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然而,古籍虽多,却都没有明确青蒿的植物分类品种。当年青蒿资源品种混乱,药典收载了2个品种,还有4个其他的混淆品种也在使用。那么含有青蒿素的植物青蒿到底是什么呢?很多人容易把茵陈和青蒿混淆,茵陈的叶子是针状的,青蒿叶子是扁的;到了开花季节,茵陈的花比较小,青蒿是相对大一些的黄花;茵陈的气味清香,青蒿有一种浓烈的气味。▲上图为青蒿(年9月15日,拍摄于平山县西水碾村)
《中国药典版》记载: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annuaL.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季花盛开时采割,除去老茎,阴干。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有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功效。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上图为青蒿(即黄花蒿),下图为滨蒿(即茵陈蒿)
(茵陈,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scopariaWaldst.etKit.或者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s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拯救了数十亿人的青蒿,在我国南北方随处可见(年夏,拍摄于平山滨河公园)
作为中药的青蒿,始载于马王堆出土文物帛书《五十二病方》“牝痔方”:“青蒿者,荆名曰萩,主疗痔疮”,距今已有两千余年。东汉《神农本草经》以“草蒿”为其正名,以“青蒿”为别名。唐以前,青蒿入药主要用于治暑热、外治疥疮等。宋元明时期,青蒿进入了治疗急性热病的领域,也有了关于“治疟疾寒热”功效和使用的记载。清代以来,青蒿为温热病学家普遍重视,并作为道地药材广泛应用。现存最早关于青蒿有截疟的文献是东晋《肘后备急方》的记载。其后,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有青蒿散,主要用于“妇人骨蒸劳热,四肢烦疼”;《圣济总录》“青蒿汤”,主要用于小儿潮热;元代《丹溪心法》“截疟青蒿丸”,主要用来治疗疟疾;明代《普济方》有“青蒿散”、“祛疟神应丸”等的记载;清《温病条辨》、《本草备要》也都有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线香
后续深入研究发现:仅ArtemisiaannuaL.一种含有青蒿素,抗疟有效。如屠呦呦所言:“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发掘提高。”…………▲屠呦呦写给新华社记者的一封信
传承与创新▲青蒿编的火绳
三月茵陈四月蒿,黄芩知母全年刨。春采防风秋桔梗,入冬寄生质量高。(中药采收歌诀)太行山的先民,自春秋战国时期,都在用青蒿编火绳熏香,驱赶蚊虫,防瘟避疫。正是由于对青蒿的使用,太行山地区千百年来几乎没有瘟疫发生。▲青蒿和青蒿火绳新中国,屠呦呦团队在毛泽东“中医药是一座宝库,要大力发展中医中药”思想指导下发现了青蒿素,为世界医学抗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屠呦呦团队又发现了青蒿素在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方面的疗效。▲焚香图
当然,科学研究发现,青蒿素在高温环境下会失效,屠呦呦正是采用低温方法提取的青蒿素。太行山地区的百姓,是否由于对黄花蒿的使用才让太行山地区千百年来几乎没有瘟疫发生这一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论证。▲焚香图
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医药传承几千年,先辈们为我们揭示了植物、动物甚至矿产等自然资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和秘密;中医药凝聚了中国人几千年来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的智慧。中医药历来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来看,用青蒿熏香的方式驱赶蚊虫,避免蚊虫叮咬,从而预防疟疾感染和传播,这一点是有科学道理的。据统计,全球有97个国家与地区,将近33亿人口仍在遭受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患病率有可能高于1/0。现代研究还表明,在大湄公河地区,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不仅在大湄公河流域有抗药性,在非洲少数地区也出现了抗药性。这些情况都是严重的警示。▲焚香图
屠呦呦在写给新华社记者的信中提到:青蒿素的发现只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一种模式,继承与发扬中医药有多种模式和途径,需要中医药工作者努力探索,创新前进。今天我们通过新的中药配方,结合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将其做成新型式的熏香,适应于现代住宅和生活,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实现了穿越古今的对话,为您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青蒿香▲青蒿香
清热解暑,驱蚊防疟,祛湿避疫,杀菌消毒7味中药青蒿、艾草、苍术、蒲黄、沉香等七味中药合香6大功效驱除蚊虫,预防疟疾,化湿避疫,祛污除秽,清新空气,安定心神5大好处纯天然成份,无人工添加,能净化空气,可提高免疫,促新陈代谢▲中医熏香疗法薰香之功能1.净化空气,提高空气品质,塑造无污染的人类生存空间。2.促进新陈代谢,减少疲劳感,帮助维持呼吸道机能。3.调节生理机能,养颜美容,舒缓精神压力,促进精神旺盛,提高工作效率。4.使人心灵舒畅,心旷神怡,促进食欲,激发人体潜在免疫力。5.营造浪漫气氛,让人心情愉悦,气氛温馨,浪漫舒适。▲青蒿香
薰香之益处1.改善环境卫生,消除异味,分解二手烟及净化空气。2.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及降低高血压。3.增强体力及肺活量,促进新陈代谢。4.改善呼吸道,鼻敏感及气喘等毛病。5.驱除蚊虫,灭螨抗菌。6.平衡荷尔蒙,活化细胞,防止老化。7.提神醒脑,增强记忆力。8.安抚烦躁,舒解压力,失眠,头痛,令人心情愉快。▲青蒿香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曾经如此评价:“屠呦呦既有中医学知识,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她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屠呦呦的发明是这种结合的完美体现。”每当重读这一评价,我都不禁要想:如果我们以未来人的眼光来看今天的人物,会不会像现在的我们看古人一样,钟南山会不会被当成扁鹊那样的神医,屠呦呦会不会被归为葛洪那样的方士。▲青蒿香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青蒿香
感受,感知,感悟,香如人生清心,养性,悟道,一香一境一香
一境
识别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