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说他妙手仁心国士无双
可他说我不过是救人的医生
他就是钟南山
这是属于他的不老人生
生逢战乱立志从医96年
0月20日
医院
婴儿紧闭着双眼,攥紧小拳头,哭声响亮。钟世藩笑了,这是他和廖月琴的头生子。医院坐落于南京钟山(即紫金山)的南面,便按照出生地的位置给这个孩子取名为“南山”。
钟南山
一个蕴含着力量与期盼的名字
少年钟南山
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我国早期著名的儿科专家,母亲廖月医院创始人之一。全家从医,对钟南山影响颇大,儿时经常有人带孩子到家里找父亲看病,每当病人痊愈时,家长眉开眼笑,父亲也很满足。
父亲严格的学习态度和崇高的医德,母亲温婉善良的品质和乐于助人的性格,对年少的钟南山有着深刻的影响。内心的这颗医学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茂盛,立志长大后要从医。
钟世藩与廖月琴
钟南山曾经回忆父亲:“他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他说任何话,做任何事,都讲依据。”这些来自于家庭的教育和父亲的熏陶,也渐渐形成了钟南山处事和立身的原则:
内容引自:《你所不知道的钟南山》江苏交通广播网02月08日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钟世藩
战争的阴霾人生的选择一九四五年底
钟南山就读于岭南大学附属小学
岭南大学附属中学
95年
他考上岭南大学附属中学
钟南山临近初三毕业,由于在校成绩优秀,被破格直接升入岭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父母都为儿子的优秀表现感到高兴。由于一直以来忙于备考,所以廖月琴奖励了钟南山,坐火车去趟北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是钟南山第一次去北京,也为他日后想来北京埋下了伏笔。
强中更有强中手
打败自己方能战胜别人
初中三年一直是班上第一名的钟南山,踏入高中的大门后忽然发现自己失去了稳坐第一的优势,那种让自己骄傲的“学业霸主”的自豪感消失了。
因为他是钟南山
不服输是他骨子里的东西
高二时,在刻苦努力下,钟南山的学习成绩如愿赶上,成为班级的优等生。
钟南山全家福
时光如箭日月如梭
恰逢十八岁成人礼
钟南山为自己的人生
做出了第一个关键的选择
临近高三,钟世藩原本希望钟南山就近报考华南医学院,这是源于一个父亲对于孩子能在身边的安全感。
但钟南山决定报考北京医学院,虽然远但是他觉得北京医学院是每个学医者梦寐以求的学府,为了梦想他愿意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乡,虽然不舍,但是值得。
梦想虽好但实现不易,想上北京医学院并不轻松,百里挑一的严格要求,恍若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但既然认定那就勇敢去追吧。
在最后的备考时间里
钟南山全力冲刺
唯有破釜沉舟
才能赢取胜利
如愿考上北医踏坎坷医学路
年
钟南山凭借努力如愿考上
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
当年整个广东省考上北京医学院的仅有五位学生,他便是其中之一,足见录取通知书含金量之高。
青年钟南山
北京医学院汇集了全国医学尖子生
仅钟南山所在的班级就有二百多名学生
强中更有强中手,剧情轮回重演,在这里钟南山又遇到了当年踏进高中时的状况,他不再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了。
这一次
他并没有像高中一样自己打拼
而是选择向班级的优秀者学习
因为他明白别人身上有自己没有的东西
白天基本泡在图书馆里,翻阅资料、学习专业知识。在临床学习中,他还是老师的好助手,紧紧跟随在老师左右,常常工作到废寝忘食。
钟南山在临床学习
经过不懈的努力学习
钟南山再次站在优秀学生行列中
就像一次次跨越自己的巅峰
每一次都是下一次
说来真是厉害,钟南山不仅学习出类拔萃,而且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各项文体活动中都非常活跃,在短跑方面尤为突出。
是高校运动场上一颗闪光耀眼的明星
钟南山参加比赛
年
大学一年级
作为北京高校“三好学生”代表,钟南山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钟南山所在的年级有近六百多名学生之多,被接见的只有两三人。钟南山最终能脱颖而出,除了和他的优异成绩紧密相关以外,也和他的运动特长不无关系,德智体美样样全面才是青年学生的好楷模。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
钟南山以54.4秒的成绩打破全国纪录。96年,他在运动场上再次拼出奇迹,获得男子十项全能亚军!
钟南山早期的体育经历
是他青年时期重要的篇章
也为他日后的工作提供了优异的身体基础
多年以后他回想这段经历曾说道:
“我为什么到现在还喜欢体育运动呢?”
“因为它能培养人的三种精神:第一是竞争精神,一定要力争上游;第二是团队精神;第三是如何在单位时间里高效地完成任务。就像跑米栏,练了一年,成绩才提高三秒,每一秒都那么宝贵。把体育的这种竞技精神拿到工作、学习上,是极为宝贵的。”
内容引自:大连日报《国士,钟南山》节选年0月26日
年
大学毕业后
钟南山被留校做辅导员,这是当时最优秀的学生才能享受到的工作分配。他会吹黑管,顺理其章的参加了学校文艺宣传队。
除此之外,他还做过校报编辑,负责学校新闻的报道和采访,而后又开始从事放射医学教学,研究原子弹爆炸时射线对人体的危害。
他一直都听从党,听从学校,服从分配,从来都是标兵、先进分子。
而成为一名好医生
这是父母的期望
也是钟南山一直以来的心愿
他记得父亲曾对他说的话:“一个人要给世界留下点什么东西,才算没有白活。”
内容引自:《钟南山传》节选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生命如此短暂,许多人也许悄无声息地来,悄无声息地走。但还有那么一些人,用自已的一腔热血造福世界,父亲愿意并用行动践行成为这样的人。
而这,同样也是钟南山的伟大志向。
改变人生轨迹
从5岁开始
年之后的整整十年
钟南山都在担任医学助教
虽然已过而立之年,但在医学事业上却没有太大起色。有一次,父亲偶然问起:
“南山你今年多大了?”
他回答说:“5岁了”。
父亲摇摇头,说道:“真可怕。”
内容引自:《钟南山传》节选钟南山心里明白,父亲对自己是有期待的,但是父亲却不忍心打破自己内心的尊严,他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之路,不能就这么庸庸碌碌下去。
青年钟南山
97年
就在他满怀雄心壮志
打算干一番事业的时候
一次误诊把他推向了风口浪尖
他医院,打算改行做临床,某一天,钟南山随救护车到郊区接诊一个病人,当地卫生所说病人是肺结核大咳血,他想都没想就将其送往广州市结核病防治所。第二天,当他走进急诊办公室时,主任严厉地对他说:“钟大夫,你昨天接的病人是消化道呕血,马上把他接回来。
内容引自:《钟南山:一生所虑,唯病人而已》节选咳血和呕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且出血的频度和色泽也有些不同
幸亏有同事们的抢救及时,病人才转危为安,不过这次误诊,却在钟南山的心里刻上了永远的记忆。
他愧疚万分
之前的一幕又涌上心头
曾经轻易的将一位尿血的男孩诊断为肾结核,遭到父亲严厉质疑的往事。当年他只是信口一说,并没有造成实际的伤亡,而现如今,他因为不谨慎,差点出了人命。
这件事的后果就是
钟南山差点又被换回门诊工作
但他认为即使被换回去,这是自己应该接受的,这次教训让钟南山明白了自身的不足。
人命关天
事关患者的一生
为医者若不谨慎、医术不精,代价就是病人的性命,这一课上的很重!
他必须停下来好好思考
自己该怎么办
那有着一道道跨栏的跑道,仿佛又出现在他面前,他必须跨过去,这样才会实现自己年少的梦想。
时不我待
已蹉跎十载
必须加快脚步
在接下来的三四个月里
钟南山开始拼了命的巩固医学知识,厚厚的笔记本堆满了桌子。由于熬夜饮食不规律,他的体重整整掉了20斤,不过也使他的专业有了飞跃式的进步。在急诊方面,他已经比较熟练,甚至已经达到了主治医生的水平。
年
4岁的钟南山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他毅然决然的报名参加了公费出国留学考试。这一次选择,又让他回到了十八岁那年的分岔路口,面对未知的挑战,该如何抉择。
尽管英语已经荒废了0余年,但他拿出了自己当年“不服输”的劲儿,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留学机会,远赴英国深造。
钟南山在毕业典礼
可是千里迢迢来到英国
等待钟南山的却又是一次打击
他的导师弗兰里教授告诉他:“按照我们英国的法律,你们中国医生的资历是不被承认的。所以,医院进修不能单独诊病,只允许以观察者的身份查查病房或参观实验室”。
内容引自:知网《靠什么赢得尊重》作者:秦湖看完此信
钟南山一度怅然若失
久久不能振作起来
不过,转念他又打起精神。“我们要挺直腰板,既然不允许看病开处方,我总可以开展临床科研,用行动为中国医生争口气”!
不能气馁,要化挫折为动力,此后,钟南山每次同英国医生巡查病房时,都会积极展现出一个中国医生专业水准的一面,他独到的见解很快引起了同行的注意,并得到认可。
最为重要的是,他在吸烟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患者血液氧合功能及人工通气时肺部氧合功能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尊重,这是一个中国人对于不公平规则最有力的回击!
钟南山在英国
在即将离开爱丁堡前,他非常意外地收到了弗兰里教授写给中国大使馆并转给他的信。
信上说:“在我的学术生涯里,我跟很多的学者都合作过、共事过,但是没有一个像钟大夫那样能够合作得这么好,这么有成效,他确实是一个很值得合作和尊重的学者。”
内容引自:知网《靠什么赢得尊重》作者:秦湖钟南山在英国
在英国,他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研究取得了6项重要成果,完成了7篇学术论文,其中有4项分别在英国医学研究学会、麻醉学会及糖尿病学会上发表。
内容引自:《“抗击非典功臣”钟南山:年过八旬的院士依然活跃在临床一线》北方网年9月25日回国前英国爱丁堡大学
医院工作
被钟南山干脆利落的拒绝
后来钟南山将此信转交给父亲
父亲回复他:“你终于让英国人懂得中国人不是一无是处的。”简短的一句话,钟南山深受感动,这是父亲第一次赞扬他,这都是自己通过不懈努力得到的。
年
钟南山父亲离开人世
父亲的离去对钟南山的内心影响很大,这个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走了,因为感同身受,他知道那种最亲近的人离开人世的心情,在抢救呼吸衰竭的病人时,他全力以赴,不让病人家属也留下遗憾。
而在同年,钟南山担任广医院院长,想必父亲看到一定会夸夸自己吧。
年
钟南山被公派到麦吉尔大学访问学者
一年之后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像战士一样去抗击非典年,是钟南山人生众多转折点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年。
非典来袭,疾病最先爆发于广东,这一次钟南山义无反顾走到了台前。
在这场全国危机中,钟南山不顾自己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主持制定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这一切的一切,还是源于他内心从医最初的梦。
非典时期谣言四起当年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有人宣称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钟南山当场开炮:“什么叫控制?现在病源不知道,怎么预防不清楚,怎么治疗也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特别是不知道病源!现在病情还在传染,怎么能说是控制了?”内容引自:《特稿中国有个钟南山》澎湃新闻年0月0日而“敢医敢言”的字也一直挂在他的办公室里
为了减少感染风险
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钟南山又一次站出来主动请缨,要求广东省把最危重的患者都送到呼吸疾病研究所来。
这完全等于把最大的风险揽在自己头上!
这真的不是一个轻易说说的决定,面对着即将到来的重任,钟南山想必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件事儿有多要。
可他却说:
“我们是搞呼吸疾病的,我们不干谁干?这是我们的天职。”
内容引自:《巍峨的脊梁_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吕雷这一明智的决定,不仅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而且医院的压力,他成为同行们的“南山”。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钟南山拿出了一线战士的勇猛和无畏
年近古稀的钟南山奔赴一线夜以继日地工作,一连8个小时没合眼,最后累倒发烧左上肺发炎!
但鲜少有人知道
为避免影响士气
钟南山选择自己偷偷在家治疗,一边输液,一边翻看医学文献资料。如果同事来看望他,一场简单看望就变成了“病毒分析会”。
没地方挂吊瓶就在门框上
钉了一根硕大胡钉子
至今没拔掉
内容引自:《你所不知道的钟南山》江苏交通广播网02月08日疫情后半段,钟南山意识到要转战战场,开始尝试与香港大学和国际机构合作,力求在寻找病原轨迹的路径和诊断治疗患者上获取新的突破。在他的积极推动之下,广州市与香港大学微生物系共同协作。
终于从“非典”病人气管分泌物中
分离出两株新型冠状病毒
这是非典疫情发生以来的重大突破
可是当“非典”渐渐平息,钟南山却因连轴转的奔波劳累,被确诊为小面积心肌梗死。
这对一贯注重健康的他来说
是一次严重的告诫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幸运这次不是大教训,使我懂得了怎么正视健康,包括自己的健康。”
内容引自:《钟南山:一生所虑,唯病人而已》节选当非典疫情逐渐远去
全国慢慢恢复秩序
人们却始终铭记着
那个为全国人民操心的人
钟南山那一身蓝色防护服外露出的一双坚毅执着的眼睛,它带给人安慰,也看清了病毒的本质。
人类永远不会被病魔打败,因为我们心中有信念,有爱,有钟南山这样的大无畏者敢于冲在一线。
时间拉到年
新型冠状病毒虐
钟南山再次挺身而出
面对疫情,他给出建议:“我总的看法,就是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
内容引自:《他让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去了!》安徽交通广播但是84岁的他
却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
面对全新的“敌人”新冠病毒,他准确研判迅速应对。抵达当夜,便迅速赶往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了解情况,连夜组织工作,次日清晨便开研讨会,再迅速前往集中收治患医院调研,随后赴京参加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再回到广州出席新闻发布会…
这惊人的效率
有谁能想到是一个
84岁高龄老人的一天
而奔赴武汉时
正值春运期间
前往武汉方向的火车票早已销售一空,好在有铁路部门的大力帮助,钟南山终于在餐车车厢内找到一个位置坐下。
在高速行驶的车上,他不知是怎样一种心情。他嘴角深弯向下,不只是疲惫,还有衔悲。从此刻的忧心到后来多次哽咽、含泪,疫情的发展比他估计的还要严重。
内容引自:《守护苍生—记战“疫”中的钟南山》光明日报年0月0日因为很多事情还需要综合研判,时间不等人,与病毒赛跑就是你要比他的传播速度要快,可是连夜奔波的疲惫让他在小小的餐车座位上,忍不住睡着了。
有人评价
他说一句话,比别人说一百句都管用。
是的,他不仅是我们的英雄,更是我们的希望!
李克强总理与钟南山亲切握手
武汉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在哪儿?是否存在人传人的现象?各方传言四起,全国人民迫切想听到让他们信服的声音。
钟南山
在民众眼里
代表着正义
代表着科学
代表着权威
7年前“钟南山说”从没辜负过公众的信任与期望。而现在,全国人民期盼的“钟南山说”终于又出现在大家面前了。
钟南山的及时发声,打破了诸多谣言与不实信息的影响,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传人的传染性,与已有医务人员感染的疫情态势,如实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让全中国站在真相的面前,理智思考。
黄庭坚在《书幽芳亭记》中写道:“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土。”当两次疫情肆虐中国大地,给民众带来危难伤害之时,钟南山逆向而行,挺身而出,这是何种大无畏精神。
内容引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他张开坚实臂膀
为整个国家和民族
挡住病毒的侵袭
用一身凛然风骨
诠释了“国士”一词
他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脊梁、中国国士
参考资料:
.《国士,钟南山》大连日报
2.《钟南山传》作者:叶依
.《钟南山:一生所虑,唯病人而已》科学中国人
4.《靠什么赢得尊重》作者:秦湖
5.《“抗击非典功臣”钟南山:年过八旬的院士依然活跃在临床一线》北方网
6.《特稿
中国有个钟南山》澎湃新闻
7.《巍峨的脊梁_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作者:吕雷
8.《你所不知道的钟南山》江苏交通广播网
9.《他让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去了!》安徽交通广播
0.《书幽芳亭记》作者:黄庭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