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
临床上有些患者会因胃纳减退、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医院就诊,医生经过询问病史得知患者由于近期因感冒或其他原因服用了某些药物,殊不知这些症状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
药物性肝损(DILI)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或及其代谢产物或由于特殊体质对药物的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所导致的肝脏损害。
药物性肝损在临床中并不少见,据文献统计,目前已知有多种药物可引起DILI,占药物不良反应的6%。药物性肝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医学问题,一起来看看哪些常见药物容易引起肝功能损伤。
No.1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是引起DILI最常见的药物和首要原因,以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引起的肝损最为常见对肝脏有损害的抗菌药物有红霉素类,如红霉素片、无味红霉素、罗红霉素等,如使用不当可引起肝肿大,肝转氨酶升高和胆汁瘀滞性黄疸等;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土霉素、脱氧土霉素等,长期大量口服或静脉滴注量每日超过1.2g,可引起肝细胞变性,甚至坏死;喹诺酮类,如萘啶酸、吡哌酸、氧氟沙星、环氧沙星等,均可导致暂时性肝损害、肝转氨酶升高;氯霉素类,如氯霉素、甲砜霉素,可致肝细胞性黄疸和灰婴综合征;青霉素类,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可致肝转氨酶升高、黄疸,可能为特殊类型的过敏反应。
抗真菌药,如两性霉素B、酮康唑、伏立康唑等也会导致肝功能损害。酮康唑属于广谱抗真菌药之一,可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口服后可出现恶心、乏力、食欲不振、皮肤及巩膜黄染等症状,有发生严重肝毒性的风险。
国家食药监总局于年6月25日发布通知,由于酮康唑口服制剂存在严重肝毒性不良反应,已停止生产销售使用,撤销药品批准文号;已上市的酮康唑口服制剂也已召回。目前市面上主要的酮康唑产品为复方软膏和洗剂。
抗结核药
抗结核药有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其致DILI在治疗中较为常见,是重要且危害较大的不良反应之一,甚至部分患者因此而中止治疗。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发生率为2.0%~28.0%,发生时间多在1周~3个月内,1~2周有一个高峰期,约2个月有一个高峰期,主要与药物诱导细胞色素P有关。
异烟肼常单用于结核的预防性治疗,部分患者用药后2个月内血清转氨酶会显著升高,停药后多能自行恢复。单用利福平的患者中,1~2%出现肝损害。吡嗪酰胺的主要副作用为肝脏毒性,它引起肝损害的频率比异烟肼或利福平高。单用乙胺丁醇引起肝损较少,合用时易发生。几种抗结核药联用,在造成肝损害时有协同效应,在采用联合方案时,应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
No.2
解热镇痛药
该类药物主要有解热、镇痛等作用,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的作用。药物性肝损伤是该类药物罕见发生的不良反应,但由于非甾体抗炎药在临床应用广泛,需要引起重视。NSAIDs在致DILI的药物中位列第2位,仅次于抗菌药物。致DILI的此类药物主要有双氯芬酸、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尼美舒利、塞来昔布、保泰松等。
其中以对乙酰氨基酚最为常见,其在欧美国家是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衰竭的例数也在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胞色素P代谢酶或细胞器损伤有关。若每日使用阿司匹林超过5g或每曰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超过2g,都易引起急性肝损害。
No.3
消化系统药物
此类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促胃肠动力药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均会可能引起肝酶如AST、ALT、ALP、GGT升高,造成中毒性肝损害,偶见严重肝炎、肝细胞坏死、肝脂肪性变等。
No.4
心血管系统药物
致DILI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胺碘酮、奎尼丁等,静脉应用胺碘酮引起的肝损害绝大部分表现为转氨酶显著增高,ALT或AST的升高多在10倍正常值上限以上,约一半伴有黄疸,部分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症状。停用胺碘酮后肝功能可恢复,部分患者应用口服制剂后无肝毒性,再次静脉应用,可出现肝损害。
致DILI的降血脂药包括贝特类和他汀类,贝特有非诺贝特、吉非贝齐等,他汀类有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他汀类在应用过程中可造成黄疸等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也可仅仅表现为无症状的转氨酶升高、直接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血清转氨酶持续升高多发生于开始用药后的3个月内,间断或终止用药后,通常会降低到治疗前水平。他汀类药物禁用于活动性肝病、失代偿性肝硬化及急性肝衰竭、不明原因肝酶持续升高和任何原因导致血清肝酶升高超过3倍正常上限的患者。
No.5
抗肿瘤药
硫唑嘌呤、甲氨蝶呤、氟尿嘧啶、巯基嘌呤、丝裂霉素、环磷酰胺等抗恶性肿瘤药物均可损害肝脏。其中,硫唑嘌呤使用药者出现黄疸的几率可达到20%~40%;甲氨蝶呤可使用药者发生肝硬化;而丝裂霉素可使用药者出现中重度的肝损害。
No.6
降血糖药
此类药物包括磺脲类的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喹酮,格列酮类的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均可损害肝脏。肝功能不全会改变格列齐特在体内的分布,肝脏功能不全还会降低新的葡萄糖生成的能力;这两个作用会增加严重低血糖反应的危险性。格列酮类可产生致命的肝毒性和肝功能衰竭,应用此类药物应注意监测转氨酶水平,如ALT升高3倍以上应停用此类药物。
No.7
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
此类药物如甲睾酮等雄性激素及去氧孕烯炔雌醇、甲地孕酮、炔诺酮等口服避孕药均可引起黄疸等肝损害症状。
No.8
中药类
中草药物品种众多,目前国内导致药物性肝损伤报道较多的有何首乌、雷公藤以及土三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肝大、腹水、黄疸等,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受损,病死率较高,其发病可能与服药过量、炮制不当、未经配伍、个体差异有关。除此之外,过量服用苍耳子、草乌、川楝子、黄药子等可引起中毒性肝炎,桑寄生、生半夏、蒲黄、山慈菇、白花蛇舌草等可引起肝功能损害等。
No.9
镇静催眠药
安眠药类如苯巴比妥、司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等,有报道使用苯巴比妥后出现肝炎和肝功能异常。
No.10
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
抗精神病药中氯丙嗪、三氟拉嗪、氯氮平等均可引起肝损害,其中氯丙嗪最容易引起肝损,约1%~4%的病人在用药后1~4周内发生肝内胆汁淤积,有的甚至因此发生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其它如氯氮平、奥氮平、阿立哌唑等症状相对较轻。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和丙戊酸钠也可造成肝功能损害。应用丙戊酸钠治疗前应进行肝功能检查,在治疗后的6个月内也应定期作肝功能检查。
此外抗寄生虫药,如氯喹、伯安喹、左旋咪唑、阿苯达唑等,还有一些抗痛风药如秋水仙碱、别嘌呤,抗抑郁药和利尿药等也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损伤。
药物引起的轻度肝功能受损,一般在停药后肝功能可逐渐恢复,但一旦发生重度肝功能损害,则预后一般较差。特别是对于本身有肝炎病史、长期饮酒所致酒精性肝病的患者,服用药物时更需注意,尽量避免使用肝损药物,若需服用,也应在医生指导下,切不可盲目用药。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尚无很好的确诊方法,可结合临床症状、生化检验辅助诊断。在服用肝损药物期间,要注意监测肝功能,观察自身体征。一旦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积极给予保肝治疗。总之一句话,合理用药,不乱吃,不多吃。
完
往期文章-点击查看1.你是什么垃圾?——药品垃圾分类进行时
2.成功的肠镜检查,始于良好的肠道准备
3.夏季高温,防暑降温药帮你忙
4.烈日炎炎,警惕药物“光敏反应”
5.细解胰岛素注射9步曲,带您规范注射胰岛素
我们
关心
您的健康
医院药剂科
长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