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神阙不仅可以治病,更可以健身,早在明代《针灸聚英》就指出:“无病而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也”,体现了先民“未病先防”的思想。这也是中医传统保健学的重要思想。作为保健灸,主要体现在艾灸神阙穴对人体的整体性调节作用上。由于脐通百脉,调阴阳,补气血,温脾肾,行强壮,培补元气。为此,小编汇总艾灸神阙穴可以治愈的两种疾病~~~
正常成年人,在白天排尿约4~6次,夜间1~2次,若每天排尿次数过多,则为尿频症。病理性尿频多见于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炎、肾盂炎、肾结核、膀胱炎、尿道炎等,也可见于糖尿病、前列腺肥大、尿崩症等。从中医来讲,肾司二便,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虚时,膀胱储尿和排尿功能也会随之失调,也就会出现尿频。
教大家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那就是灸肚脐,即灸神阙穴。
方法:将盐放于肚脐上,将一片厚约0.7~0.8厘米的姜片(用针在姜片上扎一些小洞),放于盐上,再在姜片上放艾绒做的艾炷,点燃艾炷即可。
尿频是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调所导致的,应从补肾的角度来进行调理,神阙穴是补肾的一个重要穴位,灸神阙穴能使热力透过经脉达到肾脏,可改善肾和膀胱的功能。姜性味属辛,有发散的作用,可温通经脉,主要起温肾、温脾的作用,能加强补肾的作用。咸入肾,盐的散热慢,不仅可更好地保证艾灸的热力,杀菌消炎,把药力引入肾,又可防止盐因艾灸的热量而爆裂伤人。
另外,还可以多吃一些固肾气的药茶、药粥。
杞子太子参茶:杞子、太子参适量,泡水喝。
核桃仁粥:用核桃仁与大米熬粥。
山药大枣粥:用山药、大枣、小米熬成粥。
竹叶、金银花、灯芯草都是清热利尿的中药,单独或在一起泡水喝均可。
痛经是妇科临床最常见疾病之一,多见于未婚女青年,而且以原发性为多见,中医专家推荐用隔姜灸神阙治疗,效果显著。
敷药材料:吴茱萸10克,肉桂5克,小茴香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以上诸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灸用材料:鲜生姜切成3毫米厚的薄片,用牙签扎十余个小孔。艾叶捣成艾绒,制作成艾柱数个。
操作方法:平卧,用碘伏给神阙穴进行消毒。取上敷药5克,填满神阙,上盖鲜生姜片,然后在鲜生姜片上放艾柱,用线香点燃艾柱进行施灸。当肚脐及周围灼热难忍时,可以拿起姜片片刻。一柱燃烧完后再换一柱,连续施灸5~7壮。若姜片变干变薄,可更换姜片。
治疗时间:每个月经周期是一个疗程,必须完成3个疗程的治疗。第1个月经周期:月经来潮疼痛时开始治疗,1日1次,连续3天;第2、3个月经周期:于月经前3天开始治疗,1日1次,连续6天;
本疗法属于针灸的间接灸之隔物(药)灸和隔姜灸,是隔药灸和隔姜灸的结合。
敷药材料中,吴茱萸,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肉桂,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小茴香,辛、温,归肝、肾、脾、胃经,散寒止痛,理气和中。乳香,辛、苦、温,归肝、心、脾经,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没药,苦、辛、平,归心、肝、脾经,活血止痛,消肿生肌。诸药共用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的作用。灸用材料中,生姜为姜属植物姜的新鲜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姜片的厚薄,宜根据部位和病证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艾绒是取晒干净艾叶碾碎成绒,拣去硬茎及叶柄,筛去灰屑。苦、辛、温。归肝、脾、肾经。
注意事项
防止晕灸这是临床不多见的一种灸的不良反应,与晕针一样都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晕厥。它是由于强烈的刺灸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尤其是周围肌肉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脏的输出量减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而发为晕厥。发生的原因有体质原因、刺激原因、体位原因、环境原因。发作时临床表现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仆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若出现,立即停灸,仰卧,头低脚高位,保暖,给饮温开水或糖水。重者,若出现昏迷者可急按人中。如必要时,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治疗前做好思想工作,消除恐惧心理。
防止烫伤施灸时若患者感觉灼热时,可用镊子上下移动姜片,以减轻灼热感,防止烧伤。施灸的程度以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不起泡为度,切勿烧伤。
(扫取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