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藏医棍棒疗法,属藏医按摩疗法的范畴中,是通过棍棒敲击的热力与药力联合作用于肌肤表面,内传脏腑而达到治疗目的。该疗法历史悠久,是藏族先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并逐步总结出来的一套完备、系统的外治理论和临床技术。
疗法历史
棍棒疗法,也称为扦棍疗法,藏语为“榆橛”,是藏医医根据患病轻重用特质棍棒确定穴位,通过不同的敲击频率及力度来镇痛的一种经典疗法,经历代藏医学家代代相传,该疗法已具有近年历史。
追溯棍棒疗法的历史,其最初是通过使用牦牛角或者拳头敲击疼痛部位发展而来。该疗法最早记载于公元8世纪藏医药学家白玛久耐所著的《甘露宝瓶》中,书中详细记载了其概念、种类、操作技术,后来历代藏医学家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使这一应用简便的治疗方法从独传式、家族式传承逐渐加入到院校式教育中,并在整个藏区传播。
棍棒疗法操作
棍棒疗法主要根据疾病的性质和部位不同,采用不同材质的棍棒,通过不同的击打频率、力度、时间而达到治愈目的。藏医学理论中,疼痛的发病机理一般分为赤巴热性和龙神经性两大类,因此如赤巴热性的疼痛藏医一般采用良性的檀木棍,龙神经性疼痛则采用安神镇静的沉香棍。
棍棒的材质
棍棒疗法中的工具以紫檀香、白檀香、沉香、杨树等为制作原料,种类多达四十多种,如牛眼状、蛋状、斧头状等。
针对穴位
在藏医理论中,穴位分为患病穴位及藏医所指认的穴位两大类。患病穴位是以按之则疼痛而定的,不舒适或疾病在何处即在该处进行棍棒疗法;而依照藏医指认的穴位则分布全身,背部穴位27个、胸腹部穴位19个、头部穴位47个、四肢穴位20个,共计个穴位,藏医会根据病情对指认穴位进行针对性的击打治疗。
疗法功效
棍棒疗法可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能施治的疾病诸多,涉内、外、妇、五官科等诸多疾病。
内科疾病
头痛、失眠、胃脘痛、胃下垂、浅表性胃炎、消化不良症、胃部胀痛、胃痞瘤、胃火衰败、哮喘、胆绞痛、心绞痛、便秘、睾丸肿胀、黄水病、偏瘫、痹症、遗精、浮水病、咳嗽、哮喘、腹痛、肾虚、腰酸背痛等;
外科疾病
各种急、慢性脊椎、四肢、关节等部位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性疾患、各类扭挫伤、关节脱位、肢体麻木、肌肉劳损、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骨折后遗症等;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症、盆腔炎等。
五官科疾病
鼻塞、耳塞、咽喉炎、牙痛、“培根”引起的斜视等;
皮肤病
皮肤瘙痒、寒性引起的皮肤疾病。
禁忌事项
按疾病性质判断:不适宜采用棍棒疗法的有流行性疾病、各类热性疾病、水肿、创伤、肿胀、寄生虫病、中毒类、麻疹、烫伤、未熟热性热病、带血痰症、肾结核、膀胱结石等疾病及体质虚弱者;
按发病部位判断:不适宜采用棍棒疗法的有五官部位、阴部、女性乳房左右、脐部、髌骨、肩周、心脏、肝脏、双肾、腋下、颈动脉处以及肌腱或韧带处;
禁忌时令:年老体弱、久病体虚、小孩、孕妇禁用。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