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炘吴冰吴德绳
吴阶平(.1-.03.02),名泰然,号阶平(后来一直以号代名),江苏常州人,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的杰出领导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年加入九三学社,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年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了他的专题报告,年美国《泌尿外科年鉴》选入了这篇英文报告,年9月他参加在联邦德国举行的国际外科学会第30届大会,并担任大会副主席,在会上作了"肾上腺髓质增生15例长期随诊"报告。此项随诊复查工作一直延续到年,无一例演变为嗜铬细胞瘤。
长期以来主要工作是做医生,先是外科医生,后来兼作泌尿外科,年以后才专门从事泌尿外科工作对肾结核对侧肾积水问题,输精管结扎并用远段精道灌注,肾上腺髓质增生问题,在泌尿外科,男性计划生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
父亲周年诞辰到了。爸爸七十多年给我们的父爱,历历在目。爸爸的音容笑貌时常出现在我们的梦中,还是那么慈祥,幽默;还是满身带着手术后留存在衣服上来苏水的味道;还是牵着妈妈的手,一起去看人艺的演出;还是清晨四点多钟,坐在书桌前写讲稿,看资料;……。爸爸,您永远和我们在一起,陪伴着我们度过暑夏寒冬。
今天,我们又重温了父亲的求知之路、成长之路、育人之路、救死扶伤之路、爱国爱民之路。感到特别亲切。
父亲是幸运的,童年时有父母循循善诱的家教,青年时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工作时有优秀的导师,成家后有妻子赵君恺在艰难环境中45年的相依相伴,动乱期间能在险境丛生的夹缝中生存……。在他自己的努力和多人帮助下,做出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贡献。
父亲更为幸运地是能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多年,得到了周总理的言传身教。周总理曾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医生最需要辩证法,也最应该懂得辩证法。总理还说:分析容易,综合难。要想从繁杂的现象中找出其本质,确定正确的决策,靠的就是辩证法。这使父亲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哲学思维能力。后来他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又传授给年轻人。他在和青年谈“成长”的时候多次强调要将学习、实践、思考相结合,思考是学习和实践之间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将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也才能变自然成长为自觉成长。
父亲有丰富的感情世界,他的父母情、夫妻情、手足情、师生情、至友情、医患情、子女情都朴实又真诚无华。他对父母敬佩有加;和妻子相濡以沫;待兄妹如足如手;视患者为家人;尊师爱生薪火相传;挚友之交淡如净水。
我们姐弟三人也是幸运的,从小在一个和睦的家庭中成长,父母的关爱无时不在。无论我们在国内,国外,出差或在农村劳动时,每周也都能收到爸爸、妈妈合写的家书,字里行间总能体会到浓浓的亲情,感到特别温暖。
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很特别,他从不采取耳提面命、居高临下家长式的教导,而是效仿爷爷对他的教育方法,用自己的事例启发、引导,我们曾戏称为“早餐会”就是一例。因为只有周日的早晨,全家能有机会坐在一起吃早点,那个时候,我们最愿意听的就是爸爸给我们讲他的所见所闻,包括他处理事情的过程以及感受。虽然每次只讲一两件事,但我们却能领会到他的深意。
一次早餐会,父亲刚从国外回来。他说曾到这个国家的一所医学院参观,看到图书馆前挂着一个大幅标语,上书“判断病情而无书指导,犹如航海而无航标”。显然,这是图书馆为了鼓励学生重视读书而作的宣传,但爸爸觉得这句话好像意犹未尽,后来到瑞士访问时,到图书馆终于查到,这是加拿大医生兼医学教育家威廉·奥斯勒原话的前半句,而后半句是:“有书不看病人,则如举着航标岸上行。”两句合起来读,就很完整,其实质是强调知识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爸爸说,他查到这句话时特别高兴。他用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对一个知识包括对结论的思索不能浅尝辄止,而是要深思熟虑,避免简单化。
另一次早餐会时,我们谈起爸爸的《肾结核对侧肾积水》论文,这个成果不仅在中国挽救了不少患者,而且引起国外的重视。我们问爸爸,这个病种为什么别人没发现而你发现了呢?他耐心地对我们说:有同样实践的人,不一定会有同样的收获,我也是在查阅了份病历后反复思考,才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只有坚持在不疑中提出疑问,才会有新的收获。
诸如此类的“早餐会”还有很多。就是从随意的边吃边聊中,父亲让我们理解了许多道理,虽然我们姐弟在不同岗位上工作,但父亲让我们知道: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需有广博的知识、思考的自觉和高尚的情操。父亲的肺腑之言,今犹在耳。如水中之盐,有味无痕。
我们的父亲很聪明,但他更多让我们看到的是:聪明只是一种生存能力,智慧才是让聪明者有所作为的境界。父亲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接近了这样的境界。
文革期间,他被任命为中央保健组的组长,在那种复杂的环境中工作,我们都为他的安危担忧。一次他离开家时,心情沉重地对母亲和我们说:如果有一天我不能回来,你们谁也不要找,静观其变。有人曾感慨地说“吴阶平是在钢丝绳上行走,所以没有掉下来,是靠他手里拿着的长杆,长杆的一边是他的医术医德,另一边是他的智慧”。
父亲确信自己不是完人,他曾在《如果我有第二次生命》中写到要将自己之“堑”,长年轻人之“智”。他认为自己做学生时不够刻苦,医疗工作中也有过失手,对团结和谐的理解有时过于偏颇,从而对有些人过于迁就、姑息,……。他希望我们协助他写一本回忆录,以弥补由别人写时,溢美之词较多,难免带来的一些局限性。他一直想要把自己从医、从教、从政的“得”与“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不为亲者讳,不为爱者颂。我们特别赞同他的这个想法,做这件事,既能为后人留下一份可贵的精神财富,又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爸爸的内心世界。书名和提纲都拟好了,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此计划夭折,成为父亲终生的遗憾,更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伤痛。
父亲教导我们“天助不如自助”,要我们自强自立。我们听从他的教诲,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从不利用父亲的关系谋取私利。我们和父亲名字连在一起的机会,恐怕只有一次:我们三姐弟都是林巧稚医生接生的,医院在我们出生的病历上写着“吴阶平的孩子”。
父亲是我们的亲人,也是我们受益终生的导师和朋友,我们和他难舍难离。
聪明只是一种生存能力,智慧才是让聪明者有所作为的境界。
延伸阅读——林巧稚:孤傲和执着
张晓风:念你们的名字
孙立哲:一个赤脚医生的传奇,一个知青偶像的沉浮
本文由佳易博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