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肝结核原因
结核传染性
肝结核表现
肝结核治疗
肝结核药物
肝结核医院

Langhans细胞与Langerhan

Langhans与Langerhans细胞是内涵完全不同的医学用语,分别以纪念19世纪著名病理学家TheodorLangharts和PaulLangerhans的发现而得名。由于其英文字母拼写的相似,容易引起混淆,在多种医学类书籍和期刊中将两者英文拼写及翻译后的名称误用甚至混为一谈,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教材第6版《病理学》中也出现两种细胞名称使用的混乱。今天就来聊下这两种细胞,顺便来讲下病理学前辈的故事。

TheodorLanghans(~)年生于德国,他的父亲是一名法官。Langhans曾师从现代病理学之父RudolfVirchow,于年取得博士学位,年起开启了他开挂的人生。

年,Langhans发现结核性炎症时,形成的结核结节内有一种多核巨细胞,其直径达直径达40~50μm.胞核形态与类上皮细胞相似,数目可达几十个,甚至百余个,排列在细胞周边部呈马蹄形或环形,胞浆丰富。后来人们就把Langhans细胞定义为Langhans巨细胞。再后来发现这种巨细胞也可出现于与结核无关的其他肉芽肿性病变中,是由上皮样组织细胞(巨噬细胞)融合而成。下图:Langhans前辈和Langhans巨细胞。

问题来了,多核巨细胞也好多种啊,那下面这两个又是什么鬼?

图1图2

图1这个是Touton细胞啦,Touton前辈也出生在德国。图2这个是异物巨细胞,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年,这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故事,后期的科普故事里我们再慢慢讲述。

虽然Langhans巨细胞已经使Langhans在行业内赫赫有名,但他的另一发现同样不容小觑。年,Langhans描述了胎盘绒毛内层细胞即细胞滋养层细胞(cytotrophoblast),这一层被命名为LayerofLanghans。如图3示

图3

除此以外,Langhans的研究还涉及女性乳腺,甲状腺肿和呆小症,并阐明了肾小球与球囊之间的解剖关系及其病变时的改变等,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总之,TheodorLanghans是病理学的天才和真正的先驱。

下面介绍下病理界的另一位大神:PaulLangerhans(朗格汉斯,~),比Langhans前辈小8岁,也出生于德国,他的父亲是一名备受尊重的医生。Langerhans也师从现代病理学之父RudolfVirchow,真的是名师出高徒啊!

年,Langerhans前辈还是医学院的学生,他发现一种新的表皮细胞,当一块皮肤的感染时,本地郎格罕细胞将识别、捕捉和处理微生物抗原,然后迁移到引流淋巴结的皮质的T细胞区域,并成熟成为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年他发表论文“Onthenervesofthehumanskin”。下图:Langerhans前辈和他的细胞

Langerhans前辈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对这些细胞的观察和精确描述令人难以置信,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的补充。现代免疫组化CD1a染色Langerhans细胞可见树枝状突起。如图示

HE切片免疫组化CD1a染色

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些细胞谜一般的存在,直到年才发现Langerhans细胞起源于骨髓前单核系,在迟发型超敏反应中发挥作用。

年,Langerhans首次描述了胰腺的显微镜下结构。在胰腺中发现一些具有独特形态特征的岛状细胞团,即IsletsofLangerhans,胰岛。之后的某一天,加拿大科学家班廷(F.G,Banting,~)灵光乍现,从狗的胰岛中提取出了胰岛素,用胰岛素治疗患糖尿病的狗并获得成功,从而开创了治疗人糖尿病的新纪元。班廷为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拓展下知识,胰岛细胞分泌的四种主要肽类激素包括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和胰多肽,分别由β细胞,α细胞,Delta细胞和PP细胞产生。

A:β细胞(胰岛素)B:α细胞(胰高血糖素)C:Delta细胞(生长抑素)和D:PP细胞(胰多肽)

年,Langerhans27岁时被诊断为肾结核。之后,他的研究兴趣转移到海洋生物学。

Langerhans和Langhans不仅是同时代的人,而且在同一年(年),在同一期刊(VirchowsArchives)发表了他们最具开创性的科学论文。不过令人唏嘘的是,两人均患上结核病,Langerhans更是在还没满41岁时因结核导致进行性肾衰竭去世。

在他短短41年差5天的人生中,为自然科学作出了远非卓越可形容的贡献。简单列举于此:1.胰岛(IsletsofLangerhans),由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细胞组成,系Langerhans在21岁时发现,当时他在柏林病理研究所攻读博士。2.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cells),分布于表皮的树突状细胞,为抗原提呈细胞(APC),也可见于淋巴结等(本人理解可能与抗原提呈过程相关),系Langerhans于20岁时发现,当时他尚是本科在校生。小插曲:因为Langerhanscells张牙舞爪的形态,当时Langerhans将它误认为是神经细胞。2.1朗格汉斯细胞增多症(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LCH),此处的Langerhanscell即前文Langerhanscell,但此病并非Langerhans发现。LCH较复杂,简单来说,既是本应分布于皮肤的Langerhanscells大量增殖,并在皮肤以外造成了损伤。本病由既往发现的数种疾病综合而成,皆为LC增殖、聚集造成,根据侵犯部位分为1)单病灶型,多侵犯骨,可由溶骨表现;2)单系统多病灶型,仍为骨侵犯为主,多病灶;3)多系统多病灶型,即我们讨论中遇到过的Letterer-Siwedisease,最为凶险,各个器官均可累及,常发于2岁以下儿童,预后差。其实这各种分型原本是由不同人发现,也各自命了名,但年被一个“组织细胞学会”统一记在Langerhans名下。想必不少人死不瞑目。在这里提一下LCH特征性的Birbeck颗粒,这其实是LC内部的特征,由一种叫做朗格汉斯蛋白(Langerin)的LC内蛋白构成。3.朗格汉斯层(LayerofLangerhans),皮肤的颗粒层由Langerhans在发现LC的同一篇论文中描述,命名为此。朗格汉斯大神医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列举到此。

为了纪念这两位学者,HolubarK创造性的以人名命名了这两种细胞,因为名字的相似性也导致了一些乌龙事件,甚至造成了严重后果。不管怎样,当我们在镜下看到这些细胞时,应该记得这些杰出病理学家的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锐,叶明福,龚奕.Langhans细胞与Langerhans细胞的概念区别[J].中华病理学杂志,,36(10):.

扫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sudlu.com/gjhyyy/73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