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阶平的头衔很多,简历很长:
他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泌尿外科;
他实施了第一例肾移植手术;
他第一个确立“肾上腺髓质增生”疾病;
他还是中国性教育的开拓者;
他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医学界第一位的人物”;
他曾在解放初期出访各国,成为中国“医疗外交”中特殊的“大使”……
他是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
大师离去
吴阶平的一生是献身医学、追求真理的一生。
——九三学社评
年3月2日,走过94个春秋的吴阶平院士与世长辞。
3月3日下午2时,医院第二住院部的二楼会议室,吴阶平的遗像放在菊花丛中。吴阶平的学生、当年已经8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应禄,不顾自己是一个刚做完白内障手术的病人,赶到这个简单的灵堂,向恩师献花鞠躬。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护士也都赶过来,向去世的医学大师致敬。医院院长刘玉村说:“无论做事、做人、做学问,吴老都是典范,我们一起追思他,要学习他一辈子治学严谨、一辈子为病人服务的精神。”
下午4时许,几天前刚刚开业的北大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举行了吴阶平的追思会,大家回顾吴阶平对泌尿外科的贡献,思考如何传承吴阶平的精神。
“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艺术的服务,这是吴老从医思想的精髓。”北大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那彦群说,他们已把这15个字镌刻在医学中心门口的石头上。
在专业医学网站“丁香园”上,首页头条就是吴阶平逝世的消息,截至3日下午5时,已有近百条跟帖:
“医学界又一颗巨星陨落,默哀!”
“向一代医学大师致敬!”
“吴老,一路走好!”
“您是永远的榜样。”
……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很淘气,不是一个用功的好学生。可是并没拉下什么,脑子没有停下来,倒是活跃的。
——吴阶平自评
年吴阶平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他的父亲是个经营企业很有办法的企业家,思想开明务实,主张子婿和亲戚们学医。他认为医生能治病救人,又不会失业,还特别强调要做一个好医生,一定要到协和医学院学习。于是,吴门三代及近亲中有30余人从医。吴阶平兄弟4个都就读于协和医科大学。大哥吴瑞萍是小儿科专家,二弟吴蔚然是普通外科专家,三弟吴安然是免疫学专家。因此,有人戏称“吴家医院。”
协和医学院实行的是标准的精英式教育,预科3年后,还要学习5年本科,前后8年,所以能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一年级吴阶平的同班有52人,3年后考入协和的只有13人。刚入学的吴阶平成绩平平,念解剖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在努力温课,拿起一块块骨头左看右看,左摸右摸;还要练习在口袋里放一块,只伸手一摸就能说出是什么骨头。吴阶平过来诡秘地一笑说:“会摸还不算数,看我给你们表演一个新鲜的。”只见他抓起一块骨头高高抛起,“啪”的一下接住,并不去看,问大家:“你们信不信,我能马上说出这是块什么骨头。”同学们像看变戏法似的愣在那里,听吴阶平自问自答后一核对果然不错。
到了三年级,预科要结束的时候,吴阶平突然意识到再这么下去,就要以普通生的身份升入本科了,这时他才开始发奋起来。协和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并从四年级选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做毕业典礼的学生司仪。仪式开始,司仪手持纪念牌和一根一尺多长的红木棒,上面套着一道道金箍,金箍两面刻着历届学生司仪的名字,金箍套满了就形成一根金棒,学校将永久保存。吴阶平的名字被记在第九道金箍上。年,医院被日军占领,这根金棒也不知所终,这是吴阶平终生之憾。也是因为这一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协和停课,年1月学生全部撤离。吴阶平这一批学生也成为老协和毕业生名录上的最后一串名字。
然而,由于学习过分紧张,睡眠不足,在升入三年级不久,吴阶平就因患肾结核,摘除了右肾。康复后他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