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是“科学抗癌,关爱生命”。胆囊癌、胆管癌作为恶性程度非常高的肿瘤,人们对它的认知存在不少误区,很多不良习惯也会促使其发病。
胆囊癌死亡率高
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向患者传递这样一种观念:肿瘤并不可怕,它只是一种慢性病,我们现在已经有很多方法能够治疗这类疾病,使患者能够长期生存,并且生活得有质量。但是,还是有少数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很高,患者发现后可能不到半年,甚至三个月就失去了生命,比如胰腺癌、胆囊癌等。
早期无症状
罗教授说:“胆囊癌早期对消化功能没有影响,不会疼痛,到晚期出现疼痛或者累及周围其他脏器了,才会出现症状,医院检查才被发现。”总体来说,很多胆囊癌发现时就已经偏晚期了。
容易扩散累及肝脏
从解剖位置来说,胆囊紧贴着肝脏。胆囊癌是从内壁的黏膜层开始生长的,突破外面的浆膜层后马上就会累及肝脏。罗教授坦言,很多患者发现胆囊癌的时候,癌细胞往往已经突破浆膜层扩散到周边组织或者累及肝脏了,手术根治性切除率不高,预后比较差。
早期手术切除生存率高
胆囊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首选,放、化疗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据胆囊癌的不同类型,有不同的手术方法。
1.胆囊切除术。如果是很小的胆囊癌,在胆囊内壁的黏膜层刚刚长出来的息肉样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是胆囊癌的,行胆囊切除术、肝十二指肠淋巴清扫术即可。
2.胆囊联合肝脏切除术。如果累及肝脏,除行胆囊切除术外,还要合并肝脏部分切除术,甚至右半肝全部切除。
“胆囊癌好发于45岁以上的女性,有些晚期患者,周边累及范围较广不能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尝试化疗和放疗,但胆囊癌对放化疗都不太敏感,效果不是很好。定期体检,早期发现,特别是发现胆囊息肉样结节,要提高警惕,密切观察。因为有些胆囊癌早期跟息肉很难区别,只有切除做病理检查才能确诊。所以,直径大于1厘米的胆囊息肉应积极治疗。”罗教授表示,胆囊癌如果早期发现,早期手术切除,预后还是可以的。
发现疑似胆囊癌的患者也不要过度紧张焦虑,或者灰心丧气,应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正规的治疗。
防控这些诱“癌”因素
胆囊癌这么可怕,那么我们有没有预防的手段呢?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胆囊癌有哪些诱发因素。胆囊癌的发病与环境、饮食、遗传、情绪等多种因素有关。
慢性胆囊炎症:慢性胆囊炎患者,尤其是合并胆囊壁钙化的患者,反复的炎症刺激会使胆囊壁增厚,细胞增殖,其中一部分细胞可能逐渐不受控制,变成癌细胞。实际上,细胞增殖其实就是一种癌变的过程,所谓的癌症就是无节制、无控制的增生。
胆囊结石:结石在胆囊中滚动,会对胆囊壁黏膜产生反复的不良刺激,以及胆汁中本身含有的致癌物质(如胆蒽和甲基胆蒽),从而破坏胆囊黏膜,也会引起癌症。
癌基因: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某个癌基因被激活,其相对应的某类细胞就会无限制增生,形成肿瘤。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而熬夜、不良饮食习惯等则不利于健康。尤其是胆囊腺瘤样息肉患者,当超声检查出直径大于1厘米时,蒂短且粗的时候要高度警惕,容易恶变。
情绪刺激:不良的情绪刺激、思虑过多,会压制免疫力。而免疫力低下的时候,就容易受到各种细菌、病毒等的侵害,感染后引起炎症,从而增加胆囊癌的发病几率。最怕的就是四五十岁的女性,上有老下有小,顾虑重重,就会去查很多资料,自己把自己吓出病来。
环境、饮食不洁:长期接触或食用不干净的东西,容易引起感染,这是胆结石的常见发病因素,也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之一。
遗传因素:肿瘤的发病往往与遗传相关,所以,有相关家族史的人群,更要做好定期体检,早期发现。
胆囊癌的发病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上述这些诱发因素中,有些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比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但有些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比如生活方式,胆囊炎、胆结石的预防和治疗等。积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降低胆囊癌的发病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胆囊息肉超1厘米就要切
近些年来,随着B超诊断技术的提高和健康体检的普及,不少人被“胆囊息肉”所困扰。有些人听说胆囊息肉会癌变,就非常担心。也有些人对胆囊息肉毫无所知,根本不当回事。
胆囊息肉有很多类型,最常见的是胆固醇息肉和腺瘤样息肉。
胆固醇息肉
胆囊胆固醇息肉其实是附着在胆囊壁上的胆固醇结晶,是最为常见的胆囊良性病变,多小于1公分,常常多发带蒂,“在超声下判断息肉和结石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密度,二是看是否移动,息肉是长在胆囊壁上,相对固定的,但是结石往往存在胆囊腔内,可以游走移动。”
如果B超检查报告描述“有一移动的光团”或者“强回声光团”,往往就是结石。罗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固定在胆囊壁上的,可能是胆固醇息肉,也可能是腺瘤样息肉。
腺瘤样息肉
腺瘤样息肉理论上来说有恶变的可能性,但是总体来说恶变率还是比较低的。所以,发现息肉我们不用太过担心,但是要定期随访。大多数的息肉生长缓慢。少数息肉生长比较快,如果直径大于1厘米,就要积极治疗,手术切除是一个重要选择。”
一般情况下,胆囊息肉不会有明显的疼痛等症状,但是有一部分人会表现为疼痛,或者消化不良的症状,比如吃了油腻的食物就会饱胀不舒服。如果有症状,息肉生长较快的,建议尽早手术切除。
很多人看到息肉很怕,其实不用太担心,胆囊息肉的恶变率只有3%~5%。有些人是多发性息肉,恶变率就更加低了。单发息肉的恶变率稍微高一点。对于胆囊息肉也不能疏忽大意,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长了息肉就要定期随访。
判断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手术,主要有四个指征:
1
直径超过1厘米、增长速度快、基底宽广者;
2
胆囊多发息肉样病变,有症状者;
3
胆囊颈部息肉,伴有疼痛,或进食油腻食物后饱胀、不适;
4
合并胆囊结石,特别是结石直径大于3厘米。
具备上述任何一个指征,都应该尽快手术切除。
提醒
胆囊疾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有些患者即使在体检中发现了胆结石、胆囊息肉也不重视,但是这些都是胆囊癌的危险因素,应该积极治疗以免成为致癌隐患,定期随访是胆囊癌早期发现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北京那里有好的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怎样治疗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