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WHO估算,年全球的结核新发病例中小于15岁儿童占10%,约万例,其中23.4万死于该病,我国新发患者数排全球第2位,仅次于印度。作为结核高流行区,我国近期儿童肺结核年报告病例却不足估算的3%,使得儿童暴露于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风险明显增加。暴露后,婴儿有超过50%的风险进展为结核病,在严重营养不良、合并HIV感染等免疫低下的儿童中风险更高。
最近读杂志看到系列文章,推荐阅读。
儿童结核病的免疫学诊断有了新的进展,但是也存在诸多疑问。
美国Pediatrics杂志最近也发表一篇文章,通过一个病例,建议结核菌素试验“退休”。
1美国Pediatrics杂志:例说结核菌素试验应该“退休”
结核菌素试验可能是过去最古老、应用最广泛的诊断试验。结核菌素试验也有明显的弱点,但总是“由于缺乏可替代的试验而获得审批通过”。然而,随着干扰素γ释放测定的出现和改进,我们认为现在应该重新审视结核菌素试验的替代问题了。
一个病例
一名对类固醇不敏感的炎性肠病青少年疑诊为潜伏性肺结核感染。护士对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的判断是阳性的,医生对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的判定是阴性的。患者没有接受潜伏性肺结核感染治疗,接受了丁非昔单抗治疗,2个月后出现了空洞型肺结核。通过接触追踪,确定了2名亲属和几个同班同学患有潜伏性肺结核感染,还有一个姊妹患有胸内结核。我们能做得更好吗?自年以来,美国已批准使用干扰素γ释放测定来诊断结核感染。目前,建议在低至2岁的儿童使用干扰素γ释放测定,并由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推荐用于成人感染诊断。与结核菌素试验相比,干扰素γ释放测定具有明显的优势:避免了卡介苗和大多数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假阳性结果,提高了特异性。
2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中国应用的建议
读后感
结核免疫学诊断方法影响因素较多。结核菌素试验检测方法虽然成本低廉,但易受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特别在儿童中,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严重的营养不良、重症结核、使用免疫抑制剂、免疫系统发育不全等,易出现假阴性。同时,由于交叉抗原的存在,结核菌素试验容易在接种过BCG或感染过非结核分支杆菌患者中出现假阳性,在儿童中,由于BCG接种导致的假阳性率更高。
干扰素γ释放测定是目前儿童结核辅助诊断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但干扰素γ释放测定由于评价数据的缺乏,在小年龄组(5岁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存在争议。另外,干扰素γ释放测定结果同样会受到很多患儿自身因素的影响,重症结核患儿(如血行播散性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免疫缺陷患儿、接受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治疗患儿容易导致假阴性,不能排除结核或潜伏性非结核。此外,干扰素γ释放测定不能区分儿童潜伏性结核和活动性结核,仅作为儿童活动性结核辅助诊断。
面对目前儿童结核诊断存在的问题,加强诊断方法的研发和创新,是实现"终结结核战略"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有效遏制结核流行必须依赖三大战略支柱: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治疗和预防、大胆的政策和支持性系统、强化研究和创新。尽管早期已研发了大量基于痰标本和血标本的诊断试验,如Xpert、Ultra等,敏感性不够理想,在获得样本方面仍然存在困难。由于儿童取痰困难,抽血量不足,指尖血标本检查更为理想。通过微量血标本进行新型诊断标志物筛选及研发,是未来儿童结核诊断研发的重要方向。
温故知新
γ-干扰素释放试验(QFT)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儿童潜伏性结核病治疗方法的新观点
李永军阅读是进步的阶梯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