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强院士带队查房
披肝沥胆德技双馨
追思原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专家组组长黄志强
人物小传黄志强(年1月-年4月),广东省新会县人,年入伍,年入党,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医院专家组组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和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组长,美国医学杂志(JAMA)中文版总编辑、国际外科学会会员。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全军重大科技成果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被原总后勤部授予“一代名师”。
他于年创建我国第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肝胆外科专业,年升级为全军肝胆外科中心。被公认为我国肝胆外科的奠基人和胆道外科的创始人之一,在肝脏外科和微创外科领域有极高造诣。著有《黄志强胆道外科》《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学》《外科手术学》《腹部外科学理论与实践》及《肝胆胰外科聚焦》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年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黄志强专题片
“志绍岐黄,誓将肝胆疗民瘼;强如扁华,独运针刀壮国魂。”这幅楹联是年黄志强院士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时,中国楹联学会曾小云专门为其创作并撰写的。它完美诠释了黄志强披肝沥胆,为祖国医学事业奋斗终身的传奇人生。
大医至精:
“在医学领域,要有‘中国芯’”
从医77载,在黄志强的心底,一直萦绕着这样一种情怀:“在医学领域,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东西。”
年初,黄志强出生于广东新会。受祖父的影响,他从小就对《三国志》《水浒传》和《七剑十三侠》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感兴趣,并立志要做一身正气的大英雄。当时正值日寇侵华,亲眼目睹了家乡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苦难现状,年少的黄志强放弃英雄梦,立志学医报国为民。高中毕业时,他毅然报考了医学院校。
年,从西南联合医学院毕业后的黄志强成为一名外科医生。那时,西南地区患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人较多,受当时医疗技术和条件的限制,这种疾病被称为“不治之症”。
在那时的医学书籍中,只对西方人易患的胆囊结石病有所描述,而对于中国人易患的肝内胆管结石,没有任何介绍,这让肝内胆道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成为“盲区”。“医学科学领域里也应该有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黄志强的心中升腾起执著的信念。
为了弄清病因,黄志强把最基本的参考书又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啃”了一遍,光是对西南地区的小范围调查就搞了五六次,在重症患者病房往往一住就是几天几夜,终于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和临床经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凭着丰富的外科经验、缜密的思维逻辑和大量的调查研究,年,黄志强首创应用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开辟了以肝胆外科技术解决胆道问题新途径,这一术式至今仍被国内外广泛采用。年,黄志强又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题为《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病例报告)》的文章,这是在国际上见到的最早应用肝外科技术解决胆道问题的报道。
此后,随着临床上的积累和研究上的深入,黄志强对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治疗不断提出新的认识。
年,他最早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体的肝胆外科专科,由他提出的关于肝门部胆道外科的一系列独创性的诊疗技术与原则,已成为有关肝胆外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指南和规范,居世界领先水平。
年,他在国际上第一个为病人成功实施肝动脉结扎术,使肝内胆管大出血不再是不治之症。
年,他围绕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在巴塞罗那第23届国际外科学术会上,首次系统地论述了肝胆管结石病,引起国际学术界轰动。
年,由他倡导成立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诞生,兼任首届组长。
此后,黄志强多次代表我国出席世界外科学术大会并在大会作重要学术报告,其开创的具有我国疾病特色的有关肝内胆管结石病一整套独特有效的诊治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国际上奠定了我国肝胆外科学的学术地位,被同行誉为中国“胆道外科之父”,并于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年,91岁的黄志强院士被授予“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这是授予在国际上为外科学发展作出显著成绩及重要贡献的专家的最高殊荣。
大医至仁:
“生死相托,永不言弃”
在黄志强眼中,医生的本分除了在医疗岗位拼搏外,还要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生死相托,永不言弃”,这是他一生恪守的座右铭,更是他对患者的庄严承诺。
一位年逾古稀的患者胰头肿块有婴儿头般大小,医院均不敢做根治切除手术,只能考虑内引流术,于是来到医院就治。同样时值古稀之年的黄志强经过反复研究后认为可以做根治术,只是风险很大。但为了恢复病人的生活质量,他还是毅然决定为病人做手术。经过术前精心准备,黄志强亲自操刀,用整整一天的时间成功将肿瘤完整剥离下来,使这位老人重获了新生。
年,年仅17岁的少女王楠遭遇车祸,十二指肠被撞破,出现严重的腹膜炎并导致休克。当地医生诊断,就算手术顺利,未来患者也很难怀孕了。家人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医院,王楠住进了重症医学科。会诊时,黄志强再次披甲上阵,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第二天,苏醒后的王楠,看到把她从死神手里拉回来的黄院士,感激地喊了一声“爷爷”。后来,王楠顺利结婚、生子,并在年特地从保定带着儿子专程来看望黄老。
在医院流传着这样一则趣事:黄志强一直记不清自己的生日,在填写履历表时,为了方便记忆,索性就选了1月1日当作生日。这样一个连生日都记不住的“糙”人,却对患者的一切烂熟于心。
年12月,怀孕38周的史思敏被诊断为坏死性胰腺炎,转入医院重症监护室治疗时已陷入昏迷。据记载,这种病致死率高达95%以上,况且孕妇患了这种病,关乎两条人命。已经83岁高龄的黄志强带领治疗组奋战7天,连续做了3次手术,史思敏终于奇迹般地睁开了双眼。手术后,黄志强每天都来查房。
12月25日,黄志强例行查房时,和蔼地对史思敏说:“我在病历上看到今天是你的生日,所以给你准备了一份小礼物,祝你生日快乐,早日康复!”说着,便从上衣兜里取出一张贺卡送给她。史思敏的眼睛瞬间含满泪水。这样一位医学大家,不但挽救了她的性命,居然会记得她的生日!这种发自心底对于患者的爱,令史思敏感动不已。
因为这次治疗,史思敏失去了即将出生的孩子。年,经过3年的调养,史思敏有了再要孩子的想法。黄志强知道后立即安排她做了检查,结果显示恢复很好,可以再怀孕。
年12月,史思敏孕期8个月时,黄志强果断为她安排了剖腹产手术,并细心地把手术安排在12月25日。黄志强告诉史思敏:“这天是你的生日,就让宝宝和你一天过生日吧!”黄志强的细心体贴,让史思敏的泪水再次夺眶而出……
常有人这样问耄耋之年的黄志强:“您做了那么多高难度复杂手术,手术台上,您害怕过吗?”黄老缓缓答道:“患者将生命托付给了我们,这是对我们的信任。对医生来讲,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绝不能放弃!”
大医至谨:
“面对生命,高标准要求自己”
医院一间ICU病房的角落里,摆着一张专用椅子。椅子的主人就是黄志强。医生护士经常看到他坐在椅子上,静静地观察着、思考着。
记录呼吸、引流、排泄物数据;看片子、作比较,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切暗含病情信息都逃不过他的慧眼。因为对病人病情了如指掌,他总能在复杂病历会诊中抓住根本,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年,内蒙古一位身患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医院术后出现严重的脓毒症状,被紧急转送北京救治。入院检查时,病人持续高热、昏迷,靠呼吸机维持生命。腹部切口已大部分裂开,胰腺体尾部和周围组织已经坏死。看着后辈医生忐忑为难的样子,黄志强院士前去对病人进行了细致的检查。整整三天,黄志强不眠不休,仔细研究患者病例,先后组织多次会诊,反复研讨手术方案,并最终决定主刀为患者手术。
手术台上,黄志强一反常规,改变了病人的体位,从背侧开刀。这看似小小的改变,却融进了他对病人病情的个性化深入分析,对引流腹腔内坏死组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术后第二天,患者体温开始下降,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手术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手术得益于精准的判断、精湛的技术,但归根结底,更得益于黄志强严禁、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黄志强常常告诫年轻的同行:“医生就该高标准要求自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生命。”
黄志强严谨的工作态度还体现在他对后辈的倾心倾力培养上。一次,一名医生把自己的硕士论文送给黄志强审阅,因为黄志强并非他的导师,所以并没有抱多大希望。没想到黄志强不仅逐字逐句通读全文,给出详细修改意见,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一一斟酌,并重新绘制了其中一幅插图,令这名医生感动不已。
据学生们回忆,每当汇报病历时,黄老问得很仔细,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病历的每一个细节,认真回答每一个问题。一次,黄老查阅了学生做过的30多例手术,逐一检查手术记录,并调出其中5项记录进行专门点评。年过8旬,他依然参加科室会诊讨论、教学查房,甚至还亲自上台手术。即使90高龄无法上台手术时,还坚持到场进行指导。
严师出高徒。从医70多年,黄老选拔培养了多名拔尖人才,亲自带教博士后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及高级研修人员多名,桃李满天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肝胆外科学事业的发展。
年4月24日上午9时,一生救人无数、耄耋之年还在为患者做手术的黄志强,在他日夜抢救过无数肝胆胰重症病患的地方病逝,享年93岁。弥留之际,他请求党组织放弃治疗以节省医疗资源,并留下遗嘱:不设灵堂,不挂挽联,不摆花圈,不举行告别仪式,遗体用作医学解剖,骨灰撒入大海。
16岁学医、22岁行医、93岁魂归大海,黄志强用一生践行了从医报国为民的豪迈誓言,用一生的执着奋斗书写了大医大德的壮美人生,实乃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
大师辞世后,军地各界纷纷通过网上祭奠、新春惠民中科白癜风优惠北京最有实力的白癜风医院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