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西院检验科,成立于年9月,设有临检、生化、免疫、从业人员健康查体四个专业小组,开展常规检验项目80余种。
一、临检室:临检室开展了血常规、尿液常规、粪便常规、血凝四项检测、隐血试验、血型鉴定、血沉、穿刺液常规等项目检测。
二、生化室:开展肝功能检测、肾功能检测、血糖检测、血脂检测、心脏指标检测、血气分析检测、电解质检测、血液流变学等项目检测。
三、免疫室:开展乙型肝炎病毒五项、丙型肝炎、艾滋病毒抗体初筛、梅毒血清学初筛、风湿二项、结核杆菌抗体初筛等项目检测。
四、科室根据卫计委要求,开展槐荫区从业人员(食品、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化妆品、消毒产品等公共卫生服务行业)预防性健康查体工作,查体合格者发放预防性健康检查合格证明。
五、科室与齐鲁医学检验所长期合作,对现科室无法开展检测的多种项目,如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功能、优生四项、性激素六项等,均由齐鲁医学检验所检测,并及时回执结果,方便临床。
常用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一、血常规(血细胞五分类)
(1)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4-5.5单位:10^12/L)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2)血红蛋白浓度(HGB)(参考值:-单位:g/L):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3)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大于正常值,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小于正常值,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4)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参考值:0.29-0.95单位:10^9/L)大于正常值,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小于正常值,无重要临床意义。(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参考值:1.8-6.98单位:10^9/L)大于正常值,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小于正常值,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6)淋巴细胞绝对值(LY)(参考值:1.26-3.35单位:10^9/L)大于正常值,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于正常值,免疫缺陷、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7)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单位:10^9/L)大于正常值: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等;
小于正常值: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二、血凝四项
1、凝血酶原时间(PT)
参考值:10-14s
临床意义:(1)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2、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参考值:22-38s
临床意义
延长:(1)如血友病甲乙、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2)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3)纤容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SLE等.
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3、纤维蛋白原(FIB)
参考值:2-4g/L
临床意义:(1)纤维蛋白原减少: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2)纤维蛋白原增加: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下列疾病:感染: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无菌炎症:肾病综合症、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
4、凝血酶时间测定(TT)
参考值:14-21s
临床意义:(1)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2)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三、尿常规
1、pH值
参考值:4.5-8.0
临床意义:正常尿液可呈弱酸性。肉食者多为酸性,蔬菜水果可致碱性。结石尿的草酸盐、磷酸盐、碳酸盐结石见于碱性尿。
2、白细胞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结果提示泌尿系及邻近器官有感染性病变如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急性肾小球肾炎也可出现短期的白细胞尿。肾结核、肿瘤,肾移植后有排斥反应者,成年妇女生殖系统有炎症时都可出现白细胞。
3、隐血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常见于肾小球炎、泌尿系结石、结核或恶性肿瘤。
4、蛋白质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病理性蛋白尿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蛋白尿。本周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溶菌酶尿等属肾前性蛋白尿。肾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或肾小管疾病,可因炎症、血管病、中毒等原因引起。肾后性则见于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的炎症、肿瘤、结石等。按尿中蛋白量的多少分为轻、中、重三类。
5、葡萄糖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内服、注射大量葡萄糖及精神激动等也可致阳性反应。服用大量维生素C或汞利尿剂后可呈假阴性。
6、酮体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正常尿液中不含酮体;严重未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可呈强阳性反应;妊娠剧吐、长期饥饿、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后也可呈阳性反应。
四、粪便隐血试验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现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一个筛选指标。
五、乙肝五项: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
临床意义:
(1)乙肝大三阳: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杭体为阳性。说明乙型肝炎病毒在人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这类患者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为慢性肝炎。
(2)乙肝小三阳:表面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检测均是阳性。提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体内病毒复制,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状态。小三阳通常是由“大三阳”转变而来,是人体针对E抗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3)表面抗体阳性、核心抗体阳性:携带者,传染性弱或急性期
(4)表面抗体、核心抗体阳性:感染已恢复有免疫力,或特异体质乙肝疫苗接种后。
(5)表面抗体阳性:乙肝疫苗免疫成功。
六、肝功能
1、谷丙转氨酶(ALT)
参考值:0-40U/L
临床意义:在急性乙肝及慢性乙肝与肝硬化活动,肝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谷丙转氨酶就从细胞内溢出到循环血液中去,这样抽血检查结果就偏高,转氨酶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
2、谷草转氨酶(AST):参考值:0~37U/L,
临床意义:当ALT明显升高,谷草(AST)/谷丙(ALT)比值1时,就提示有肝实质的损害。谷草转氨酶在肝细胞内与心肌细胞内均存在,心肌细胞中含量高于肝细胞,但肝脏损害时谷草转氨酶血清浓度也可升高,临床常作为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
3、碱性磷酸酶(ALP):参考值:40-U/L。临床意义:ALP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等的检查。患这些疾病时,肝细胞过度制造ALP,经淋巴道和肝窦进入血液,同时由于肝内胆道胆汁排泄障碍,反流入血而引起血清ALP明显升高。4、谷氨酰转移酶(GGT):参考值:0-50U/L临床意义:在黄疸鉴别方面有一定意义,肝脏内排泄不畅(肝内梗阻)和肝外梗阻(如胆道系统阻塞)等疾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性乙肝时,GGT呈中等度升高;慢性乙肝、肝硬化的非活动期,酶活性正常,若GGT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洁动或病情恶化;5、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参考值:总蛋白(TP)60-83g/L
白蛋白(ALB)37-53g/L
球蛋白(GLB)20-35g/L
白蛋白(A)/球蛋白(G)1.0-2.5临床意义:慢性乙肝、肝硬化时常出现白蛋白减少而球蛋白增加,使A/G比例倒置。白蛋白主要在肝脏中制造,一般白蛋白量越多,人体越健康。球蛋白大部分在肝细胞外生成,球蛋白与人体的免疫力有关系,球蛋白要保持一定的量,球蛋白值偏高说明体内存在免疫系统的亢进,偏低说明免疫力不足。
七、肾功能
1、尿素(Urea)
参考值:2.82-8.2mmol/L
增高:①肾脏疾病:如急性肾衰、慢性肾炎、肾动脉硬化、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肿瘤晚期等。②肾前性或肾后性因素引起尿量显著减少或尿闭,如剧烈呕吐、腹泻引起的脱水、水肿、腹水、循环功能衰竭等。③体内蛋白质分解过多,如大面积烧伤、大手术以后,上消化道出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及急性传染病等。
降低:临床较少见。主要系肝实质受损,生成减少。
2、尿酸(UA)
参考值:-umol/L
增加:痛风、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贫血、肾衰、肝衰、红细胞增多症、妊娠反应、剧烈活动及高脂肪餐后等。
3、尿肌酐(Cr)
参考值:53-umol/L
增高:饥饿、发热、急慢性消耗等疾病,剧烈运动后等。
减低:肾衰、肌萎缩、贫血、白血病等。
4、胱抑素C(cys-c):
参考值:0-1.16mg/L
临床意义:当肾功能受损时,CysC在血液中的浓度随肾小球滤过率变化而变化.肾衰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CysC在血液中浓度可增加10多倍;若肾小球滤过率正常,而肾小管功能失常时,会阻碍CysC在肾小管吸收并迅速分解,使尿中的浓度增加多倍。
八、血糖(GLU)
1.空腹血糖参考值:3.89~6.11mmol/L
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小时未进任何糖类,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血,所检定的血糖值,反应胰岛B细胞功能。
2.餐后2小时血糖参考值:3.9-7.8mmol/L;反映了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即进餐后食物对胰岛B细胞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临床意义:(1)确诊糖尿病的关键指标: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2)血糖过高或过低都会损伤机体,血糖含量过低时,会引起头昏、心慌、四肢无力等,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血糖含量过高时,会使葡萄糖从肾脏排出,形成糖尿,造成体内营养物质流失,以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九、血脂
1、胆固醇(TC)
参考值3.1-6.1mmol/L
增高:见于Ⅱ型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胰腺炎、胆管梗阻、动脉硬化等;
降低:见于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硬化、贫血、甲状腺炎等。
2、血清三酰甘油(TG)
参考值:0.4-1.81mmol/L
增高: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症、糖尿病、肾病等。
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参考值:1.07-1.89mmol/L
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降低,常见于脑血管病、冠心病、高三酰甘油血症、严重疾病或手术后、吸烟及缺乏运动等。
4、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参考值:0-3.1mmol/L
增高:见于高脂蛋白血症、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病和糖尿病等,也可见于神经性厌食及怀孕妇女。
减低:见于营养不良、慢性贫血、骨髓瘤、创伤和严重肝病等。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